精英家教网 > 初中物理 > 题目详情
5.某处地面发生浅层地震.地震产生两种不同的地震波,一种是振动和地面平行的(纵向波),一种是振动和地面垂直(横向波),甲地震台先接受到纵向波,然后接受带横向波,两者之间的时间间隔是4s,乙地震台也经历同样的情况,而时间间隔为10s,已知甲和乙之间的直线距离为34.8千米,纵向地震波的速度为4千米/秒,横向地震波的速度为2千米/秒,利用以上的数据,求震中和甲处之间的距离为多少?震中和甲处的连线与震中和乙处的连线之间的夹角为多少?

分析 根据速度公式及声音传递到两地的时间关系列车关系式,计算出震中到两地的距离;
根据余玄定理计算震中和甲处的连线与震中和乙处的连线之间的夹角.

解答 解:
由v=$\frac{s}{t}$得,t=$\frac{s}{v}$;
设震中距甲地震台的距离为s千米,
则:$\frac{s}{2km/s}$-$\frac{s}{4km/s}$=4s,
解得s=16km,
同理由震中距乙地震台距离为s′千米,
则:$\frac{s′}{2km/s}$-$\frac{s′}{4km/s}$=10s,
解得s′=40km,
由题可画出示意图:

由余弦定理可得:
cos∠AOB=$\frac{O{A}^{2}+O{B}^{2}-A{B}^{2}}{2OA•OB}$=$\frac{1{6}^{2}+4{0}^{2}-34.{8}^{2}}{2×16×40}$=0.5,
所以∠AOB=60°.
答:震中和甲处距离为16km,震中与甲处连线与震中与乙处的连线夹角为60°.

点评 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应用,能够根据时间关系列出相应的关系式,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此题还体现了数理的联系,有一定难度.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5.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作图:

(1)请在如图1所示的两幅图中,分别作出经过凸透镜的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
(2)室内一盏电灯通过木板隔墙上的两个小洞,透出两条细小光束,如图2所示.请根据这两条光束的方向确定室内电灯的位置.(保留作图痕迹,用实心点S标明灯的位置)
(3)如图3所示,魔术箱正面有透明玻璃板(内部有一块平面镜),从P处放入一物,箱中见不到该物体;换从Q处放入,箱中却见到两个此物体.图4是这种魔术箱的一个剖面图,试在此图中作出平面镜的位置以及图中物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6.小玉学习光现象的知识后,提出了几种想法:
①光年是一个非常大的时间单位
②“坐井观天,所见甚小”隐含了光的直线传播原理
③平静湖面上的“倒影”,说明平面镜成“与物等大正立的像”的规律不成立
④紫外线能使钞票上的荧光物质发光,以此检验真伪
⑤红外线灯发出的红光就是红外线
想法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⑤都正确B.①②④正确,③⑤错误C.②③⑤正确,①④错误D.②④正确,①③⑤错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3.课外活动时,小明和小华同时在操场上沿直跑道行走,他们通过的路程和时间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前2s的时间,小华走得较快B.整个过程中,小华走的路程长
C.两人都做匀速直线运动D.两人都不做匀速直线运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0.对刺激的反应过程是个接受信息→传导信息→处理信息→传导信息→作出反应的连续过程.不同的人对刺激反应的快慢是不一样的.为此两个同学进行了如下的实验探究:
①两个同学如图所示做好准备,(直尺的0刻度朝下,起始位置为0刻度),测试者突然松开直尺,要求被测试者仅用拇指和食指将尺捏住.
②记录被测试者捏住尺处的刻度,这个刻度越小说明被测试者的反应越快.
③在相同的条件下,用这种测试方法可以比较不同人对于这一刺激的反应快慢.
由此请你思考和回答下列问题:
(1)对于该同学的实验设计思路中可取的是什么?
(2)对该同学的设计中你认为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如何改进,理由是什么?
(3)本实验还可以进行其它什么问题的探究,并请对某一问题的探究作出实验方案设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7.在山前用变焦相机照相,由于人多,无法靠近山,在山前固定位置拍了两张照片(同一景物),一大一小,则放大的照片所用焦距较大,像距较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7.按照课本要求探究并联电路中的电流关系,他们设计的电路如图1所示.把电流表分别接入到电路中的A、B、C处,测出它们的电流,数据填入下表:

实验次数A处的电流IA/AB处的电流IB/AC处的电流IC/A
10.100.120.22
20.200.240.44
30.250.300.55
(1)通过对上面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在并联电路中,干路中的电流等于各支路中的电流之和
(2)测量三次的目的是使结论更具有普遍性、更准确,在实验中我们可以采用改变小灯泡的规格的方法改变电流的大小从而进行三次实验;
(3)结合你用一个电流表做实验时的体会,提出一条对本实验的改进意见:用三个电流表同时接入电路,可免去改接电路的麻烦;
(4)某次测量时电流表如图2所示,则他所选量程是0~0.6A,分度值(最小一格表示的值)是0.02A,此时读数是0.4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8.小明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
(l)将一束平行光射向凸透镜,得到如图甲所示的光路图,则该透镜的焦距为10cm.
(2)如图乙是小明“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图:如果你是他的合作者,请你帮他指出该装置中的两处错误:①蜡烛与凸透镜位置放反了;②焰心、光心、屏心不在同一高度.

(3)错误改正后,小明将凸透镜固定在50cm处,小明将点燃的蜡烛放在10cm处,移动光屏,在屏上得到清晰的倒立、缩小的实像.
(4)小明继续将点燃的蜡烛靠近凸透镜,当烛焰移至35cm处,移动光屏,在屏上得到清晰的倒立、放大的实像,投影仪(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应用这一原理制成.
(5)小明在实验中发现:当物距在不断的减小的过程中,成像性质发生改变的两个转折点是焦点和二倍焦点.
(6)小明仔细观察光具座,发现它所标最大刻度是100cm,他手边现有焦距分别为10cm,30cm,40cm的凸透镜,你认为选择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比较合适.
(7)在做完凸透镜成像实验后,小明把图丙中的凸透镜看作眼睛的晶状体,光屏看作是视网膜.给凸透镜“戴”上近视眼镜,使烛焰在“视网膜”上成一清晰的像.若“取下”近视眼镜,为使光屏上的像清晰,在保持烛焰和透镜位置不变的条件下,应将光屏靠近透镜(选填“远离”“靠近”).图丁所示的四幅图中,表示远视眼成像情况的图是B,远视眼校正后成像情况的图是D.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