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物理 > 题目详情
14.下列对生活中一些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
A.用久了的灯泡内壁变黑,是由于钨丝先升华后凝华而成
B.风扇一吹人感觉凉爽是因为风扇吹风可以降低室内的温度
C.寒冷的冬天,从室内走到室外眼镜片上因为水蒸气液化而看不清楚东西
D.盛夏的雨夜,小明发现汽车挡风玻璃外侧由于水汽化结雾

分析 (1)灯泡的钨丝在高温下容易升华,钨蒸汽遇冷也容易凝华;
(2)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温度、液体表面积、液体上方空气流动速度;
(3)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
(4)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

解答 解:A、白炽灯内壁变黑是由于灯丝受热升华,关灯后遇冷凝华附着在灯泡内壁上的缘故,故A正确;
B、用电风扇对着人扇风,人感到凉爽是因为扇风加快了汗液的蒸发,蒸发吸热,带走了人身体上的热,室温不会降低,故B错误;
C、戴眼镜的人从室内走到室外,眼镜片的温度较高,室外空气中的水蒸气,不能放热液化,故C错误;
D、盛夏的雨夜,玻璃的雾气是由于车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放出热量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液化与蒸发的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的知识点,要求学生牢固掌握.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计算题

4.干电池内部其实是有电阻的,分析电路时可以把干电池看成是由一个电压为U、电阻为0的理想电源与一个电阻值为r的电阻串联而成,如图甲所示.某同学设计了图乙所示的电路来测量一节干电池的实际电压和内部的电阻,闭合开关后,他将电阻箱阻值调成6Ω时,电压表示数为1.2V,将电阻箱阻值调成13Ω时,电压表示数为1.3V,请通过计算求出该干电池的实际电压和内阻.(电路中为电阻箱,阻值可以直接读出,忽略电压表内阻的影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5.下列关于光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山在水中的倒影是光的折射现象
B.海市蜃楼的形成说明了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C.透过玻璃看窗外的景物,看到的是景物的虚像
D.镜面反射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漫反射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计算题

2.西安地铁三号线于2016年11月8日中午12点正式开通,古城西安新龙脉再增新血液,地铁3号线全长约为39千米,设车站26座,单程行车时间约为65分钟,列车长度约为120m.作为西安地铁唯一一条高架线路,三号线既有地下段,又有高架段,高架段从广泰门站以东开始,沿途设桃花潭、浐灞中心、香湖湾、务庄、国际港务区等站.求:
(1)乘客看到窗外的美景疾驰而过,美景相对于列车是运动(选填“静止”或“运动”).
(2)若不计车长,列车单程的平均速度约为多少m/s.
(3)若列车以(2)中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则列车完全通过长度约为1.32千米灞河大桥的时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9.下列现象对应说法正确的是(  )
A.
草叶上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B.
冰冻衣服晾干是凝华现象
C.
树枝上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D.
河面上的冰化成水是升华现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9.有种金属托在手心里它能熔化为液体,这种金属叫做镓,某小组研究了镓的熔化和凝固过程得到如图图象,根据图象可知:
(1)镓是晶体(选填“晶体”或“非晶体”),熔点是40°C,镓托在手心中可以熔化是因为人的体温高于(选填“高于”或“低于”)镓的熔点.
(2)实验的第4min镓处于固液共存态;第9min镓处于液态.
(3)实验中镓凝固用时3min,凝固过程要放热,但温度不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6.2016年1月21日,我国建造成了亚洲第一深井,井深达到8418m,几乎打出了一个地下珠穆朗玛峰.
(1)在钻探过程中利用超声波测井深,向井底发射超声波,经过4秒接到回波信号,求此时井的深度(声速取340m/s).
(2)如果在月球上钻井,不能(选填“能”或“不能”)利用超声波测距,原因是因为月球表面是真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声波不能传到月球.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作图题

3.(1)请你在图中作出入射光线,并标出入射角的度数.
(2)汽车作为重要的交通工具,已经成为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细心观察一下,我们发现,各种式样的挡风玻璃突出表现了汽车外观设计对于交通安全的重要性,其中轿车前边的挡风玻璃做成倾斜的(如图乙所示)请作出图丙中的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20.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提出问题】小明通过前面物理知识的学习,知道放大镜就是凸透镜.在活动课中,他用放大镜观察自己的手指(图甲),看到手指放大的像;然后再用它观察远处的房屋(图乙),看到房屋缩小的像.他想:凸透镜成像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进行猜想】凸透镜成像的大小可能与物体距离凸透镜距离有关.
【设计并进行实验】
(1)小明在图丙所示光具座上,不断改变蜡烛与透镜间的距离,并移动光屏进行实验,所获得的实验数据如表所示.
物体到凸透
镜的距离/cm
光屏上像到凸
透镜的距离/cm
光屏上像
的大小
14013.5缩小
23015缩小
32020等大
41530放大
510光屏上没有像
68光屏上没有像
(2)实验中,当小明用白纸遮掉凸透镜的上半部分时,光屏上成像的情况是C
A.只出现烛焰的上半部分的像B.只出现烛焰的下半部分的像
C.仍然是完整的像,只是变暗些D.成像情况像不受任何影响
(3)若小明改用焦距为12cm的另一凸透镜重做第4次实验,保持烛焰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要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他应将光屏向远离(选填“靠近”或“远离”)透镜方向移动.
【结论与应用】分析数据可知:
(1)该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
(2)成实像时像到凸透镜的距离越短,光屏上像的大小就越小.
(3)结合上述实验,小明想起有一次他用手机自拍杆夹着手机照相时,架夹没夹正,结果拍出来的照片有手机自拍杆架夹的相,这说明自拍杆架夹处于手机摄像头大于二倍焦距处.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