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物理 > 题目详情
19.如图所示为电路元件A和B的I-U图象,根据图象中提供的信息,
(1)元件A的电阻10Ω;
(2)若将它们串联在某电源上,电路中的电流为0.3A,电源电压为7V.
(3)若将它们并联在4V的电源上,电路中的总电流为0.7A.

分析 (1)从图象中读出任意一组数据,根据欧姆定律求出元件A的电阻;
(2)若将它们串联在某电源上,通过它们的电流相等,根据图象读出它们两端的电压,根据串联电路的电压特点求出电源的电压;
(3)若将它们并联在4V的电源上,它们两端的电压相等,根据图象读出通过两元件的电流,根据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求出电路中的总电流.

解答 解:(1)由图象可知,当UA=3V时,通过的电流IA=0.3A,
由I=$\frac{U}{R}$可得,元件A的电阻:
RA=$\frac{{U}_{A}}{{I}_{A}}$=$\frac{3V}{0.3A}$=10Ω;
(2)若将它们串联在某电源上,电路中的电流为0.3A,
因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相等,
所以,通过两元件的电流均为0.3A,
由图象可知,两元件两端的电压分别为UA=3V,UB=4V,
因串联电路中总电压等于各分电压之和,
所以,电源电压:U=UA+UB=3V+4V=7V;
(3)若将它们并联在4V的电源上,
因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
所以,两元件两端的电压均为4V,
由图象可知,通过两元件的电流分别为IA′=0.4A,IB′=0.3A,
因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所以,电路中的总电流:I=IA′+IB′=0.4A+0.3A=0.7A.
故答案为:(1)10;(2)7;(3)0.7.

点评 本题考查了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和欧姆定律的应用,从图象中获取有用的信息是关键.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分别由不同物质a、b、c组成的三个实心物体,它们的体积和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由图可知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a物质的密度最大B.b物质的密度是1.0×103kg/m3
C.c物质的密度是a的4倍D.c的密度与它的质量、体积无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3.夏天,如果将自行车内胎充气过足,又放在阳光下暴晒,车胎极易爆裂,暴晒过程中可以认为内胎容积几乎不变.在爆裂前的过程中,气体吸热,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剧,压强增大,气体内能增加,在车胎突然爆裂的瞬间,气体内能减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7.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如1图所示,让平行光正对着凸透镜照射,左右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测得凸透镜的焦距f=15.0cm.

(2)如2图所示,保持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左右移动光屏,在光屏上能否得到清晰地烛焰像?不能为什么?答:烛焰在凸透镜1倍焦距以内,成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3)如3图所示,烛焰能在光屏上形成清晰地像,此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如果此时撤去光屏,人眼在如图所示的位置能(选填“能”或“不能”)直接看到烛焰的实像.
(4)在3图中,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如果蜡烛向左移动5cm,为了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光屏应该向左(选填“左”或“右”)移动.在照相机、投影机和放大镜中,成像情况与此类似的是幻灯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4.人体体温计的量程是35~42℃,一个体温计的示数为39℃,如果没甩,就用它给另一个体温为36.8℃的人测量体温,则测量结果为39℃.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4.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所用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现将凸透镜、蜡烛和光屏放在如图所示的光具座上进行实验,若在图中C的位置上放置光屏,则B位置上放置凸透镜;现要在光屏上成清晰的缩小的像,蜡烛应向左移动,光屏应向左移动(选填“左”或“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1.图中电源电压保持6V不变,灯泡L标有”6V   6W“字样,开关S闭合后,在滑片P从b端向a端滑动的过程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灯泡电压的变化范围为0~6VB.灯泡电流的变化范围为0~1A
C.灯泡电阻的变化范围为0~6ΩD.灯泡电功率的变化范围为0~6W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8.在探究弹性势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时,小明提出了如下猜想:
猜想一:弹性势能的大小与弹簧被压缩的程度有关;
猜想二:弹性势能的大小与弹簧的材料有关;
猜想三:弹性势能的大小与弹簧的长度有关;
猜想四:弹性势能的大小与弹簧的粗细有关.
(1)为验证猜想一,他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实验时将同一弹簧压缩不同(相同/不同)的长度(弹簧被压缩后未超过其弹性限度),将小球置于弹簧的右端,松开后小球碰到同一位置的相同木块上,分析比较木块被推动距离的远近,从而比较弹性势能的大小;
(2)为验证猜想二,需选用的两根弹簧,实验时将两根弹簧压缩相同(相同/不同)的长度,将小球置于弹簧的右端,松开后小球碰到同一位置的相同木块上,对数据进行比较分析时,若木块被推动的距离不同,说明弹性势能的大小与弹簧的材料有关;
(3)若水平面绝对光滑,本实验将不能(能/不能)达到探究目的;
(4)小明根据实验现象认为:小球和木块移动一段距离后都要停下来,所以弹簧、小球和木块所具有的机械能最终都消灭了,你认为小明的观点是不正确(正确/不正确)的,理由是机械能转化为了内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9.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如果遇到危急情况,司机常要紧急刹车,从发现情况到汽车停止的距离叫做停车距离,停车距离等于反应距离加上制动距离.(注:反应距离是指司机发现情况到踩下刹车这段时间内汽车行驶的距离;制动距离是指刹车后汽车在路面上滑行的距离).

下表是司机驾驶小汽车时,在水平、干燥的沥青路面上以不同速度行驶时的统计数据
速度(km/h)反应距离(m)制动距离(m)停车距离(m)
20426
408816
60102030
80163248
100205070
(1)为了安全起见,在能见度只有30m的大雾天,当他驾驶汽车在同一公路上行驶时,允许的反应时间不能超过0.6s.
(2)请利用表中数据,在坐标图中用平滑曲线绘出制动距离随速度变化的曲线.
(3)一起发生在限速50km/h路段的交通事故中.交警测得肇事车后留下的刹车痕迹(制动距离)长为25m.请你根据图象判断司机是否超速?超速.
(4)经测定,某司机的刹车反应时间(即图中“反应距离”所用时间)是0.4s.在某次试验中,该司机驾车以72km/h的速度在试验场的水平路面上匀速行驶,从发现情况到汽车停止,行驶距离33m,则经过8m距离后汽车才开始减速;若司机边打电话边驾车,以72km/h的速度在试验场的水平路面上匀速行驶,在发现情况到汽车停止,行驶距离39m,此时司机的刹车反应时间是0.7s,由此研究可知,驾驶员驾驶时打电话,极容易造成交通事故.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