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物理 > 题目详情
如图所示,该物体的长度是    cm.完成下列单位换算:
(1)125千米=    米;
(2)98cm=    m;
(3)30m/s=    km/h.
【答案】分析: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1)看:使用前先看量程、分度值、零刻度线是否损坏;(2)放:放正尺的位置,使刻度尺有刻度的一边紧靠被测物体;(3)读: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4)记:记录测量结果时要记上数值和单位.分度值是指两条相邻的最小刻度线之间的距离,它决定着刻度尺的精确程度.
根据长度单位之间、速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就可解决.
解答:解:(1)由图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要值估读到0.1mm;
末端对应的刻度值是4.60cm,起始位置对应的刻度值是3.00cm,
物体的长度L=4.60cm-3.00cm=1.60cm.
(2)因为1km=1000m,所以125km=1.25×105m.
(3)因为1m=10dm=100cm,所以98cm=0.98m.
(4)应为1m/s=3.6km/h,所以30m/s=108km/h.
故答案为:(1)1.60;(2)1.25×105;(3)0.98;(4)108.
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一是长度单位和速度单位之间的换算,二是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27、本题有两小题:
(1)在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时
①小明的操作如图所示,其中错误之处是
温度计的液泡与容器底相接触

②他改正错误后,当水温上升到84℃时,每隔1min读一次温度计的示数,直到水沸腾3min后停止读数,其数据记录如下表所示: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温度/℃ 84 88 96 98 98 98 98
第三次数据没育记录,当时温度计示数如图所示.该读数为
92
℃.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可知水在沸腾过程中需要吸收热量,温度
不变

③小华做此实验时,发现无论加热多长时间,水始终都不能沸腾,你认为原因可能是
实验火焰太小,水散发热量太多,以至于水不能达到沸点
(写出一条即可).
(2)为了研究物质的某种物理属性.同学们找来大小不同的蜡块和干松木做实验,得到的数据如表所示.
实验次数 蜡块 干松木
体积V/cm3 质量m/g 体积V/cm3 质量m/g
10 9 10 5
20 18 20 10
30 27 30 15
40 36 40 20
①在如图的方格纸中,用图线分别把蜡块和干松木的质量随体积变化的情况表示出来

②分析图表可知,同种物质的不同物体.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相同
;不同物质的物体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不同
 (以上两格选填“相同”或”不同”).物理学中将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定义为密度.初中物理中用比值法定义的物理量还有
速度
(写一个即可).
③本实验测量多组数据的目的是
为了寻找规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2010?太原二模)如图所示,已知斜面长5m,高2m,拉力为50N.利用这个装置将重为100N 的物体在5s内匀速从斜面的底端拉到顶端.则拉力做功的功率为
100
100
 W,该装置的机械效率为
40%
40%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如图所示,用120N的力沿着长为5m、高为1m的斜面把 重为500N的物体推到车上,该斜面的机械效率为
83.3%
83.3%
.如果让该斜面的倾斜程度减小,所用的拉力将
变小
变小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如图所示为某种电子秤的原理示意图.AB为一均匀的滑线变阻器,阻值为R,长度为L,两边分别有P1、P2两个滑头,与P1相连的金属细杆可在被固定的竖直光滑绝缘杆MN上保持水平状态,金属细杆与托盘相连,金属细杆的重力忽略不计.弹簧处于原长时P1刚好指向A端,若P1、P2间出现电压时,该电压经过放大,通过信号转换后在显示器上显示出质量的大小.已知弹簧的劲度系数为k,托盘自身质量为m0,电源的电压U0保持不变,信号放大器、信号转换器、显示器的分流作用忽略不计.求:
(1)托盘上未放物体时,在托盘的自身重力作用下,P1距A端的距离x1
(2)在托盘上放有质量为m的物体时,P1距A端的距离x2
(3)在托盘上未放物体时通常先校准零点,其方法是:调节P2,从而使P1、P2间的电压为零.校准零点后,将被称物体放在托盘上,试推导出被称物体的质量m与P1、P2间电压U的函数关系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精英家教网如图所示,已各斜面长5m,高3m,绳端拉力为50N.利用这个滑轮装置将重为100N的物体在5s内从斜面的底端匀速拉到顶端.在此过程中,该装置的机械效率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