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物理 > 题目详情
6.小明利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观察水的沸腾
(1)组装器材时,应先固定图甲中的B(选填“A”或“B”):
(2)安装好实验器材后,小明往烧杯中倒入温度如图乙所示的水,他倒入此温度的水目的是:缩短实验时间.

(3)在水温升高到90℃后,小明每隔1min观察1次温度计的示数,记录在下表中,直至水沸腾,如此持续3min后停止读数;
时间/min012345678
温度/℃9092949698999999
①在第7min小明忘记记录数据,此时的水温应为99℃;
②小明观察到:沸腾时水中气泡的情形为图丙中C图(选填“C”或“D”);气泡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呢?答: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气泡上升过程中周围的水不断汽化成水蒸气.
③通过这次实验小明知道了水沸腾必须具备一定条件:a达到沸点;b继续吸热.
④温度不再升高,一定就是沸腾了吗?某同学利用寒假时间在一标准大气压下探究水的沸腾实验时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水温升高到80度时,温度就不再上升了,而且此时水里也没有气泡出现,请问可能是什么原因?答:可能是水所吸收到的热与它所散失到周围的热相等.

分析 (1)在此实验中,酒精灯及温度计的使用都有特殊的规定:使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完全浸没在液体中,但不能碰到容器底;所以要从下向上进行调节;
(2)掌握影响加热时间的因素:水的多少、水的初温及是否加盖等;
(3)①知道水的沸点的概念,水沸腾时的温度是沸点,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
②掌握水沸腾时和沸腾前的现象:水沸腾时气泡上升过程中体积变大;水沸腾前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减小;根据压强分析;
③液体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不断吸收热量;
④根据散热情况分析.

解答 解:(1)由于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所以需先根据酒精灯固定B的高度;
(2)在实验中,向烧杯内倒入温水,这样可以缩短将水加热至沸腾所需的时间;
(3)①从第5分钟开始,水的温度保持99℃不变,所以水的沸点是99℃;即此时小于100℃,所以此时的大气压小于标准大气压;
②C图中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不断增大,所以是沸腾时的现象.D图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减小,所以是沸腾前的现象;气泡上升过程中周围的水不断汽化成水蒸气,所以气泡越来越大;
③液体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不断吸收热量;
④水温升高到80度时,温度就不再上升了,可能是水所吸收到的热与它所散失到周围的热相等.
故答案为:(1)B; (2)缩短实验时间;(3)①99; ②C;气泡上升过程中周围的水不断汽化成水蒸气;③a、达到沸点;b、继续吸热;④可能是水所吸收到的热与它所散失到周围的热相等.

点评 水沸腾实验是初中物理热学实验的重点,其中包括温度计的正确使用和读数、气泡沸腾前后的变化、沸腾的条件等等,题目深度不大,但是综合性比较强.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6.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震耳欲聋”说明声音的音调高
B.“隔墙有耳”,说明固体能传声
C.“闻其声知其人”,说明可以根据音色来判断说话者
D.“响鼓也要重锤敲”,说明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且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7.“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诗句中.从物理学的角度看,以高山为参照物,舟中人是运动的;(填“运动”或以“静止”)以轻舟为参照物,舟中人是静止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0℃的水和0℃的冰比较,冰更冷些
B.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大
C.物体振动得越快,声音的传播速度越大
D.用久的灯泡会变黑是凝华现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百米赛跑时假如终点的计时员在听到起跑的枪声后开始计时,他记录的成绩准确吗?不准确,理由是声音传播也需要时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1.如图所示,将一把钢尺压在桌面上,一部分伸出桌面,用手拨动其伸出桌外的一端,钢尺由于振动发声;轻拨与重拨钢尺,则钢尺发出声音的响度 不同.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保持尺的振动幅度不变,则钢尺发出声音的音调 不同;当锯条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虽然用同样的力拨动钢尺,却听不到声音,这是由于此时钢尺发出的是次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8.为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小柯将一块厚度为0.5cm的玻璃板(P、Q两个平面都是可以作为平面镜使用,如图甲)竖直架在水平台板上面,再取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蜡烛B,分别竖直置于玻璃板两侧,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实验.

(1)实验时,小柯同学用右手将蜡烛A点燃,发现玻璃中的“自己”是用左(填“左”或“右”)手点燃蜡烛的.
(2)在实验中,小柯透过玻璃板看到了蜡烛A的2个清晰的像,他用未点燃的蜡烛B找到了这两个像,分别位于图乙中的A′和A″处,其中A′处的像是蜡烛A通过玻璃板的P (填“P”或“Q”)平面成像得到的.
(3)小柯在A′处都放了一张白纸做光屏,结果白纸上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蜡烛A的像.
(4)小柯按照图中的测量方法,改变蜡烛A的位置,认真测量并记录了一些数据:
物距U(cm)5.06.07.08.0
像距V(cm)4.55.56.57.5
然后得出像距小于物距的结论,你认为他得出错误结论的原因是:像距V测错了.
(5)小柯吸取了经验教训,重新选择了一块薄 (填“薄”或“厚”)的玻璃板进行了实验.
(6)此实验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B蜡烛,巧妙地解决了像的位置 不易确定的问题,他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是替代 (选填“控制变量”、“替代”或“理想模型”).
(7)为了观察清晰,实验应弱光(强光/弱光)环境中进行.
(8)小柯在实验过程中,让玻璃板沿OO′轴(如图乙玻璃板与桌面的接触部分)方向水平向右移动,结果他发现镜中的像相对于A不 移动(选填“向右”.“向左”或“不”);他又将玻璃板绕OO′轴转向自己,发现镜中的像转向自己 (选填“转向自己”、“转离自己”或“不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5.为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小明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反射角的度数为40°.
(2)实验时从光屏前不同方向都能看到光的传播路径,这是因为光在光屏上发生漫反射.
(3)若将F板向后折转一定的角度,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在(填“在”或“不在”)同一平面内.
(4)如果让光线逆着OF的方向射向镜面,会发现反射光线沿着OE方向射出,这表明: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6.用一个开关同时控制电路中两只小灯泡的发光和熄灭,则这两只小灯泡(  )
A.只能是串联B.串联、并联都不是
C.只能是并联D.可能是串联也可能是并联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