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物理 > 题目详情
17.在生产和生活中我们常遇到下列事例:投掷铅球时,铅球被举起一定的高度后再斜向上用力推出去,铅球会落到很远的地方;投掷标枪时,标枪被举起一定的高度用力甩出去,标枪会落到很远的地方…
(1)请你再举一个类似的事例:投掷手榴弹.
(2)这些事例应用到的共同物理知识是:利用了惯性.
(3)李娟看到投掷铅球场景后,思考:铅球投掷的远近跟什么因素有关呢?
她提出猜想一:铅球投掷的远近与用力的大小有关.
请你另提出一个猜想二:铅球投掷的远近与铅球的质量、铅球的体积、投掷的角度等有关.
(4)小芳找来弹弓模拟“投掷铅球”来验证猜想一.设计实验方案如下:
a、把弹弓的橡皮用力拉长到一定的长度后,以一定弹射角度θ1将弹丸弹射出去,测出水平射程为S1
b、把弹弓的橡皮用力拉长到另一长度后,以另一个弹射角度θ2将同一弹丸弹射出去,测出水平射程为S2
c、通过比较两次射程S1,S2的远近,得出结论:铅球投掷的远近跟抛射角大小有关.
(5)请对小芳的实验方案作出评估,指出她本次实验中的不足之处或需要改进的地方:两次没有控制弹射的角度相同.

分析 (1)根据惯性的概念和重力的方向进行分析,物体都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称之为惯性;
(2)掷铅球和掷标枪,都是利用物体的惯性,使铅球和标枪投掷到很远的地方的;
(3)影响铅球投掷的远近的因素有很多:铅球质量、投掷角度、用力大小等;
(4)控制对弹弓的拉力不变,改变弹丸弹射角度,比较水平射程,得出结论;
(5)研究弹丸的射程与用力的大小的关系时,采用控制变量法的思想,控制弹丸的质量和投掷角度相同.

解答 解:(1)用力抛出去的物体斜向上运动,离开人手后,由于惯性物体会继续向上向前运动,就会运动的就很远,例如投掷手榴弹时,举起一定的高度用力甩出去,手榴弹会落到很远的地方.
(2)铅球和标枪离开人手后,由于惯性继续保持向前的运动状态,所以前进的距离会很远.
(3)影响铅球投掷的远近的因素有很多:铅球质量、投掷角度、用力大小等,可以提出与铅球质量或与投掷角度是否有关.
(4)通过比较可知,在相同力的作用下,两次弹射角度不同,射程S1,S2的远近不同,可以得出结论:铅球投掷的远近跟抛射角大小有关;
(5)小芳的实验方案中,控制了弹丸的质量,没有控制投射角度,不符合控制变量法的思想.
故答案为:(1)投掷手榴弹;
(2)利用了惯性;
(3)铅球的质量、铅球的体积、投掷的角度等;
(4)铅球投掷的远近跟抛射角大小有关;
(5)两次没有控制弹射的角度相同.

点评 (1)本题是控制变量法思想的应用,在研究与某个因素的关系时,必须控制其余因素相同;
(2)体验与探究是指学习者面对新的问题情景,结合自己原有的生活经验,调用已有的知识基础去学习、探究新知识,在充分感知和体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知识意义、形成对各种问题的观点和见解,从而获得学习成功的一种学习方式.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小蓓同学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对冰加热,根据实验记录分别绘制了冰熔化时和水沸腾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乙、丙所示.请你回答:

(1)图乙中,BC段表示冰的熔化过程,此过程中处于冰水混合状态,熔化的特点是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2)由图丙可知,水的沸点是98℃,由此可判断出当时水面上方的气压低于(选填“高于”、“低于”或“等于”)1个标准大气压;
(3)婷婷同学评估小蓓同学所画的图象图丙时指出:图象中的GH段不是根据实验数据画出来的,请你帮婷婷陈述其中的奥妙:水全变成了水蒸气,水蒸气散发在空气中,而温度计在空气中,测量的不全是水蒸气的温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8.小龙龙在连接两盏灯的串联电路时发现,只有灯L1发光,灯L2不发光.龙龙认为该电路可能有故障,也可能没有故障.请你认真、全面地分析出现此现象的原因,在不拆原电路的基础上,适当添加器材,设计实验,帮助龙龙分析灯L2不发光的原因.
要求:过程中写明添加的器材;
根据实验过程和现场写出结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5.为了探究拉动物体时用力大小与用力方向的关系,小王将一个重力为10牛的重物放置在不同的粗糙水平面上,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向缓慢拉动重物匀速前进,如图(a)所示,然后,他改变测力计的用力方向,使测力计的用力方向与水平方向成一定角度α,如图(b),接着,他继续增大测力计的用力方向与水平方向之间的角度α,并记录下不同角度α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表一   木板 (较光滑)
序号α(度)拉力F(N)
1103.47
2203.42
3303.47
4403.63
5503.95
表二   砂纸 (较粗糙)
序号α(度)拉力F(N)
6107.42
7206.84
8306.52
9406.42
10506.52
(1)比较序号1和6(或2和7、或3和8、或4和9、或5和10)可知,在不同的水平面上拉动同一个物体时,测力计的用力方向与水平方向之间的角度α相同,水平面越粗糙,拉力越大.
(2)比较序号1-5可知,在同一水平面上拉动同一个物体时,用力方向与水平方向之间的角度α越大,法力先减小后增大.
(3)小王发现,两次实验,拉力可能存在最小值,表一中,拉力的最小值应该在角度α为20度至40度之间寻找才有可能找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2.学习了电学知识后,小明、小亮和小艳所在的兴趣小组发现:电学量的变化往往能够用来反映力学、热学、光学等物理量的变化.在冯老师的点拨下,他们在探究过程中不断完善和优化方案,共同设计了一种用电学量的变化来反映力学量--距离变化的装置.

(1)图(甲)所示是他们最初设计的装置原理图.图中R0是定值电阻,ab是总电阻为9Ω、长60cm、粗细均匀、电阻随长度均匀变化,且沿竖直方向固定放置的金属杆,M是上下均有挂环、可沿竖直导轨上下移动的小物块,M上连有一根左端有滑片P、电阻不计的水平金属细杆,细杆与导线以及P与ab均接触良好,P在ab的中点时,对应于轴既不上移也不下移的位置.除金属杆ab、小物块M、金属细杆和导轨外,他们还准备了以下器材:A.电源(提供4V的稳定电压)B.电流表A(量程0-0.6A)C.电压表V1(量程0~3V)D.电压表V2(量程0~15V)E.定值电阻R0(1Ω、3Ω、5Ω和6Ω的电阻各一个)F.开关S一个,导线(足够长)若干
①认真研究该原理图后,小艳认为图中只需一个电表即可,于是她将电流表去掉,则电流表所在处应该用一根导线替代(填“让其断路”或“用一根导线替代”).
②小明和小亮认为:该装置应该尽量大地反映M移动的距离范围,同时还希望电压表上的每根刻度线都能够表示出轴移动的距离值.要达到此目的,电压表应该选C(填器材序号字母);定值电阻应该选阻值为3欧的.
③在他们改进并初步完善的设计方案中,P在ab的中点,M既不上移也不下移时,电压表的示数是1.5V.
(2)冯老师在充分肯定他们的设计方案后,提出-个建议:能否在上述改进并初步完善的方案基础上再想想办法,使测量的距离范围更大?
他们经过热烈讨论后,决定增加一组滑轮组试试.图(乙)中的A、B、C是小明、小亮和小艳分别画出的滑轮组与M连接的示意图.他们希望通过电表的示数间接反映绳上N点的移动距离,且要求N点移动距离范围超过M.
①小明的连接方式能够达到目的吗?请说明理由.
②小亮(填“小明”、“小亮”或“小艳”)的连接方式,测量的N点移动距离范围最大.该连接方式中,电压表量程的l/3刻度线处表示的N点移动距离为100 cm.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为了研究物质的某种特性,某同学分别用甲、乙两种不同的液体做实验.实验时,他用量筒和天平分别测出甲(或乙)液体在不同体积时的质量.下表记录的是实验测得的数据及求得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物质序号体积(cm3质量(g)质量/体积(g/cm3
1591.80
210181.80
315271.80
4540.80
51080.80
615120.80
(1)在方格纸中,用图线分别把甲、乙两种不同液体的质量随体积变化的情况表示出来.(在图线上标注出甲、乙的物质名称)
(2)分析下表中实验序号1与2(2与3、l与3)或4与5(5与6、4与6)的体积与质量变化的倍数关系或图象,可归纳得出的结论是: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相同.
(3)分析上表中实验序号:1与4(或2与5,3与6)可归纳得出的结论是:体积相同的甲、乙两种液体,它们的质量不相同.
(4)分析上表中甲、乙两种液体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关系,可归纳得出的结论是:不同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物理学中根据物质的这种性质,从而建立了密度的概念.
(5)本实验中测量多组数据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偶然性,得到更为普遍的规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9.如图甲,底面积为80cm2的圆筒形容器内装有适量的水,放在水平桌面上; 底面积为60cm2、高为12cm的实心圆柱形物体A用细线拴好并悬挂在弹簧测力计下.小王要探究圆柱形物体A逐渐浸人圆筒形容器内的水中时( 水没有溢出容器),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与圆柱形物体A下表面离水面的距离h的关系.(使用刻度尺测量h,不计细线重)
(1)小王从圆柱形物体A接触水面至接触容器底之前,分别记下多组F、h,并将测量的结果填写在实验表格中,依据实验表中数据,在图乙中的方格纸中画出了F与h关系的图象.
①由图象乙可知,物体A的重力为9N.
②观察图象乙,可以得出结论:在物体A没有浸没之前,当h增大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减小(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在物体A浸没后,当增大h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不变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由此可知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与浸入深度无关 (选填“有关”或“无关”).
③由图象乙可知:当h等于10cm时,物体A受到的浮力为6N.
(2)物体A在容器内浸没后与未放入物体A前比较,水对容器底产生的压强增加了900Pa.(g=10N/k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6.不同的凸透镜对光的折射程度可能是不相同的,即每一个凸透镜的焦距不一定相同,那么凸透镜的焦距与什么因素有关呢?小雷进行了探究实验,实验结果记录到表中.
次数1234
材料玻璃玻璃水晶水晶
截面直径/cm3335
凸起程度较小较大较小较小
焦距/cm544
(1)如图甲所示是他第一次测量透镜焦距的情景,此透镜的焦距为10cm.

(2)请你分析表中的实验数据,由1、2次的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材料、截面直径相同时,凸透镜凸起越大,焦距越小.
(3)小雷回想起白光经三棱镜后,光屏上自上而下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如图所示,受此启发,产生了一个问题:红光、紫光对凸透镜的焦距是否相同?于是他分别用红光和紫光平行于同一个凸透镜的主光轴射入进行了实验,你认为红光射入时凸透镜的焦距大.
(4)小雷又进行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若其像成在光屏的左上角如图丙所示,应将凸透镜向右下(选填“右下”、“左上”、“右上”或“左下”)调节,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 当烛焰向透镜靠近时,光屏应向远离(选填“靠近”或“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才能得到清晰的像.
(5)小雷又发现他和同学使用相同焦距的凸透镜进行实验时,从各组汇报数据中发现,当物距均为12.00cm时,有三个小组所测像距分别为23.00cm、24.00cm、26.00cm.若他们的数据差别不是因为长度测量误差导致的,你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操作原因是没有找到最清晰的像时就开始读数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7.一束激光射到平面镜上,当入射角是30°时,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是60°,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是60°.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