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物理 > 题目详情
19.能引起人的听觉的声音频率在20Hz~20000Hz范围内.

分析 人耳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低于20Hz的叫次波声,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

解答 解: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通常在20Hz~20000Hz之间,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叫超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叫次声波,人听不到超声波和次声波.
故答案为:20Hz~20000Hz.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听到声音范围的掌握,解决此题要知道人耳能够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和人的发声频率范围.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多选题

9.小明在池塘边散步,朝平静的池水看去,映入眼帘的有:水中的鹅卵石、水中游动的青蛙、水中的白云、水中自己的笑脸,其中属于光的反射现象形成的是(  )
A.水中鹅卵石B.水中青蛙C.水中白云D.水中自己的笑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0.针对如图中的四幅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图中,演奏者通过手指在弦上按压位置的变化来改变发声的音色
B.
图中,敲锣时用力越大,所发声音的音调越高
C.
图中,机床加防震垫,这是在声音的传播过程中减弱噪音
D.
图中,花样游泳运动员在水下也能听见音乐声,这说明液体能够传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7.某同学测得一玻璃杯质量为m,若在杯中装满水,杯水总质量为m1,若在杯中装满某种待测液体,杯和液体的总质量为m2,该种液体的密度=$\frac{{m}_{2}-m}{{m}_{1}-m}$•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4.地震发生时,巨大的能量以两种方式传播到地面,第一种方式为纵波,在地壳中传播速度约为6km/s,最先到达震中,它使需发生上下振动,破坏性较弱,第二种方式称为横波,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约为4km/s,第二个到达震中,它使地面发生前后、左右抖动,破坏性较强.几乎所有的大地震发生前数天至数分钟内,都有或大或小的次声异常,显然它不能被人类听见,却可以由动物听见,我们可以根据运动的反常表现来预测地震,已知次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1)某次地震中,震中的地震仪接受到横波纵波的时间差为5s,估算震源的深度.
(2)若风速10m/s,求次声波在空气中逆风沿直线传播3km所需要的时间.(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4.物理学中把垂直作用在物体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压力的方向是和受力物体的接触面垂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1.人们常用的镊子是一种杠杆,如图所示,用镊子夹取物体时,手压在B处,则支点在A处,它是费力杠杆(填“省力”、费力或“等臂”),请画出镊子的上半部分所受动力和阻力的大致方向以及阻力臂.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2.在图所示的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 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l)图中AB段的路程SAB=40.0cm,如果测得时问tAB=2.0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AB=20.0cm/s.

(2)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AB会偏小.
(3)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正确吗?不正确,理由是:因为所测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时间;小车从A到C的过程中通过B点时的速度不为0;小车通过AC段的时间与AB段的时间之差才是下半程BC段的时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3.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单位是牛顿,物体间力作用是相互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