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物理 > 题目详情
7.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如图所示时,烛焰在光屏上恰好成一个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光屏上所成烛焰的像应该是图2中的(a)图所示
B.在光屏上所成烛焰的像应该是图2中的(b)图所示
C.蜡烛的位置不动,要使烛焰所成像变小,应将透镜靠近蜡烛,同时调节光屏位置
D.蜡烛的位置不动,要使烛焰所成像变小,应将透镜远离蜡烛,同时调节光屏位置

分析 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f<v<2f.物距变大,像距变小,像变小.

解答 解:AB、由图可知:物距大于像距,所以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像与图b相同,故A错误,B正确;
CD、蜡烛的位置不动,要使烛焰所成像变小,则像距变小,物距变大,故凸透镜远离蜡烛,光屏靠近凸透镜,故D正确,C错误.
故选:BD.

点评 此题考查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理解,要熟练掌握凸透镜成像的特点与物距像距的关系,做到灵活应用.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7.人在代谢活动中,食物通过体内的“缓慢燃烧”,转化为人体所需要的能量,因此,我们可以将食物看成是一种燃料,小明取质量相等的饼干和薯片,利用图示两套完全相同的装置比较两种食物“这方面性能”的差异.
(1)小明所探究的食物的“这方面性能”指的是食物的热值(填物理量名称);
(2)实验中通过温度计升高的示数来反应食物燃烧放出热量的多少.
(3)实验中应记录食物的质量m1、水的质量m2、加热前的水温t0和燃料燃尽后的水温t1(写出物理量及对应的符号),用c表示水的比热容,此过程中计算水吸收热量的表达式为Q=cm2(t1-t0);
(4)实验时发现食物很难点燃,于是将食物碾碎,并将食物与质量相等的酒精混合后充分燃烧,这样操作对于比较亮食物放出热量的多少无(有/无)影响,运用此方法不能(能/不能)准确计算出食物“这方面性能”的值,理由是食物燃烧放出的热量没有全部被水吸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8.气体产生的压强(气压)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某科学兴趣小组同学了解到如下信息后提出了他们的猜想.
信息:①自行车轮胎在烈日下暴晒易爆胎.②篮球充气越多.越不易被压扁.
③密封在针筒内的空气只能被压缩一定的范围.
猜想:气压大小可能与气体的多少.温度及体积有关.
(1)信息②(填序号)可作为”气压大小可能与气体的多少有关”的猜想依据.
(2)科学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装置探究气压大小与温度的关系,步骤如下:
步骤一:往气球内充入一定量的空气后.用细线扎紧气珠口.
步骤二:在容器底部固定一滑轮,往容器中加入适量的水.
步骤三:向上拉动如图所示装置的细线使气球向下运动直到浸没在水中.标记水面位置并测出细线露出水面的长度.
步骤四:升高水温,拉动细线改变气球浸没的深度,使水面的位置保持不变.测出细线露出水面的长度.
①气球浸没在不同温度的水中时,保持水面位置不变是为了控制气体(或气球)的体积不变.
②实验中对多个不易观测的量,进行了巧妙的“转换”.如“细线露出水面的长度越长”反
映“气球浸入水中的深度越大”.下列哪些实验用到了类似的方法?C
A.用刻度尺下落的距离反映测试者的反应速度
B.用水流类比电流
C.用小灯泡的亮暗程度体现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
D.用水银柱的高度测得大气压强的大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5.我市某中学有一个“温度计探究合实践活动小组,开展了有关温度计的专题探究.他们通过查阅资料得知17世纪时,意大利伟大的物理学家伽利略曾设计过一种温度计,其结构为:一根麦秆粗细的玻璃管,一端与鸡蛋大小的玻璃泡相连,另一端竖直插在水槽中,并使玻璃管内吸入一段水柱,根据管内水柱的高度的变化,可测出相应的环境温度.为了探究“伽利略温度计”的工作过程,课题小组的同学按照资料中描述,自制了如图所示的测温装置,图中A为一个小塑料瓶,B为饮料吸管,通过一个软木塞与A连通,管的下端竖直插在一个大水槽中,使吸管内外的水面有一高度差h.经过讨论,课题组精心设计了一份实验方案,并认真地进行实验探究:
(1)在不同温度下,课题组分别测出了对应的水柱高度h,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2)根据表中数据分析,可得出结论:
温度(℃)171921232527
高度h(cm)30.024.919.714.69.44.2
相邻高度的高度差△h(cm)5.15.25.15.25.2
①水柱高度h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②若在不同的高度,吸管上刻有对应的温度值,则吸管上温度的数值从上往下看,上面的数值要小(填:大、小、无法确定);
③若对应的水柱高为40.3厘米,则此时所对应的温度是1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2.如图所示是同学们进行“模拟近视眼”的实验探究.
(1)在实验前摆放这些实验器材时应该注意的事项是:
①将蜡烛、眼镜、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同一直线上;
②使它们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
(2)实验前,晓彤先将点燃的蜡烛放在凸透镜前二倍焦距外的适当位置,在凸透镜后方移动光屏,直到在光屏上呈现烛焰清晰的像为止,此时晓雪将自己的眼镜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发现光屏上烛焰的像变得模糊,晓彤只将光屏适当前移后,发现光屏上又可以呈现烛焰清晰的像,该实验说明晓雪的眼镜对光具有会聚作用,适合患有远视眼(选填“近视眼”或“远视眼”)的人佩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2.阅读短文,回答文后问题:不倒的奥秘
    支持面上物体的稳定程度叫做稳度.小明观察到电风扇、落地灯等都有个大而重的底座,使它们不易翻倒.进而他提出两个猜想:①物体的德度可能与物体重心高低有关;②物体的稳度可能与接触面积大小有关.
    如何比较物体的稳度大小呢?他发现,让不同的物体倾钭相同的角度时,有的物体翻倒,有的物体不翻倒,翻倒的说明其稳度较小,于是,他将物体放在表面粗糙的水平木板上,让木板绕O点转动,通过观察物体刚好翻倒时木板转过的角度θ的大小(物体不滑动),来比较物体稳度的大小,如图所示,为了验证猜想①,他将三块相同的橡皮泥分别固定在三个相同的物体的底部、中部和底部,其重心位置如图甲中a、b、c所示,实验时,将它们依次放在木板上,分别记下让它们刚好翻倒时,木板转过的角度θ的大小.实验记录如表.
实验次数123
重心离支持面高度
物体刚好翻倒时 木板转过的角度较大
在验证猜想②之前,他想到照相机的三脚架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不变,支得越开却越稳.于是,他调整思路,找来一块木板和四根相同的木棒,组成图乙所示装置,将四根木棒由内向外移动时,装置的稳度不断增大.
(1)圆柱体刚好翻倒时木板转过的角度θ越大,反映圆柱体的稳度越大(大/小).
(2)物体的重心越高,其稳度越小(越大/越小).
(3)乙图所示实验表明稳度与支撑面积有关.
(4)依据以上结论,下列说法合理的是B
A.卡车装货物时,应把重的货物装在上层可使货物不易翻倒
B.乘车时,两脚分开站得更稳
C.丙图中不倒翁是通过是通过増大接触面积来提高稳度的
D.一块长方体砖块竖放比平放更稳定
(5)小明在测液体密度时,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
①用天平测出空量筒的质量;
②往量筒中倒入适量的盐水,测出盐水的体积;
③用天平测出量筒和盐水的总质量.
小明认为这种方法比老师设计的实验方案操作更简单.你认为他的方案有何不足之处:量筒易翻倒摔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9.一凸透镜焦距为8cm,若将物体放在此透镜前12cm处,可得到(  )
A.倒立、等大的实像B.倒立、缩小的实像C.倒立、放大的实像D.正立、放大的虚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6.(1)当一束光与镜面成30°角入射时,反射光与入射光的夹角是120°.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一朵花,这是由于光在花朵表面发生了漫反射.
(2)如图所示,凸透镜焦距为f,烛焰在图示位置时恰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则成的是倒立(选填“正立”或“倒立”)的像.现将蜡烛沿主光轴向某一方向移动2f的距离,移动蜡烛的同时移动光屏,使烛焰始终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则光屏上的像一直变小(选填“一直变大”、“一直变小”或“先变小后变大”).若在图示凸透镜与蜡烛之间加一凹透镜(置于凸透镜附近),则烛焰的像将成在光屏后(选填“上”、“前”或“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7.小余和小乐探究并联电路中电流的关系,他们设计的电路如图1所示.

(1)他们把电流表分别接入到电路中的A、B、C处,测出它们的电流,见表:
实验次数A处的电流 IAB处的电流 IBC处的电流 IC
10.100.120.22
20.20.240.44
30.260.300.56
(2)为了防止个别偶然因素的影响,他们采用了以下两种方法之一来重复实验,完成 了第二和第三次测量.
方法一:改变电源电压
方法二:更换其中一条支路中的灯泡(规格不同)
请你根据他们的实验步骤和有关数据回答下列问题:在拆接电路时,开关必须断开,上面设计的表格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是物理量缺少单位;表格补充完整之后,通过对上面数据的分析可知后面两次实验是采用方法一(选填:“方法一”“方法二”)来进行的,实验的结论是:并联电路中干路的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3)在实验过程中另外小组的同学连接成了如图2所示的电路,该电路存在的主要问题是:A2、L2被短路请在图2上只改动一根导线,符合L1、L2并联,电流表A1测干路电流,A2测灯L2的电流,开关控制所有用电器.(要求:在需要改动的导线上画“×”,用笔将改动后的导线画出,导线不许交叉).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