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物理 > 题目详情
8.有三辆汽车正同向顺风行驶,此时甲车上的人感觉顺风,乙车上的人感到逆风,丙车上的人感觉无风,由此可以初步判定三辆汽车中行驶速度最大的是乙车.若以丙车为参照物,风相对丙车是处于静止状态.若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是运动的.

分析 题中描述三人的运动快慢是以风速为参照物的,由顺风、逆风、无风则可判断三人的运动快慢.

解答 解:
甲感到在顺风中行驶,表明甲的速度比风速慢;
乙感到在逆风中行驶,表明乙的速度比风速快;
丙感到无风,表明丙的速度和风速相同.
所以他们三人汽车速度最快的是乙,最慢的是甲.
故答案为:乙;静止;运动.

点评 本题比较三人运动快慢的方法比较独特,不是我们常用的相同路程比较时间,相同时间比较路程,而是用一个参照物来判断他们的运动快慢,是一道好题.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8.如图是小红同学研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特点的实验情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因为定滑轮的实质是费力杠杆
B.使用定滑轮时改变拉力方向,拉力的大小也会发生改变
C.使用动滑轮可以省力,因为动滑轮的实质是省力杠杆
D.使用动滑轮不能改变力的方向,但可以省距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彼此不互相接触的物体不可能产生力的作用
B.物体在不受力的情况下,一定处于静止状态
C.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时,一定受到力的作用
D.力的三要素完全相同的两个力,一定是一对平衡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6.如图是小明利用自制的密度计测定盐水密度的示意图.
实验器材:刻度尺、圆柱形竹筷、细铅丝、烧杯、水、待测盐水.
实验步骤:
①在竹筷的一端缠上适量细铅丝,制成密度计.
②用刻度尺测出竹筷的长度L.
③把自制的密度计放入盛水的烧杯中,静止后用刻度尺测出液面上竹筷的长度h1
④把土密度计放入盛盐水的烧杯中,静止后用刻度尺测出液面上竹筷的长度h2(或把土密度计放入盛盐水的烧杯中,静止后用刻度尺测出竹筷浸入液面下的长度h2).
请将上面实验步骤补充完整并回答下列问题:(已知水的密度为ρ
(1)竹筷一端缠上铅丝,是为了使竹筷能够竖直漂浮在液体中;
(2)密度计是利用漂浮条件工作的.
(3)在密度计上刻有的密度值,上方密度值<下方密度值(选填“<”或“>”);
(4)被测盐水的密度表达式:ρ盐水=$\frac{L-{h}_{1}}{L-{h}_{2}}$ρ或$\frac{L-{h}_{1}}{{h}_{2}}$ρ(不计铅丝体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3.在测量时要进行估读,估计值有时偏大,有时偏小,这样就会产生误差,通过校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选用精密测量工具、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等方法可以减小这种误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3.给下列数据填上单位:
(1)一枚壹分硬币的厚度约1mm;  
(2)中学生的身高大约为1.6m;
(3)课本的厚度大约是8mm.     
(4)一支普通铅笔的直径最接近于7×10-3m.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0.下列实例中,通过热传递的方式使物体内能改变的是(  )
A.向饮料中加冰块,饮料温度降低B.行驶中的汽车轮胎会发热
C.古代,人类利用钻木取火D.水沸腾时水蒸气把壶盖顶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7.如图所示是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

实验数据如表:
序号接触面压力/N滑动摩擦力/N
1木块与木板2.00.4
2木块与木板2.50.5
3木块与砂纸2.00.6
4木块与砂纸4.01.2
(1)实验中为了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应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匀速直线拉动木块,目的是使弹簧测力计对木块的拉力等于木块受到的摩擦力.
(2)分析1、3(选填序号)两次实验数据可以得出:当压力一定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3)分析1、2两组实验数据,你能得出的结论是:在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4)在第一次实验中如果用0.5N的力水平拉动木块,则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为0.4N.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8.一湖的南北两岸各有一个码头A和B,有甲、乙两船分别于A、B间往返穿梭匀速航行,且船每到一码头立即返航(不计船在码头的停靠时间).某时刻,甲、乙两船刚好同时分别于A和B码头出发且V>V,此后两船第一次相遇点距A码头300米,第二次甲船从后面追上乙船时相遇点距B码头200米,该湖的宽度是700米;自第一次相遇后,甲船至少还需要行驶4200米,两船才能在第一次相遇的地点再次同样相遇.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