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物理 > 题目详情

某小组同学为了“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按图正确连接电路,用不同的导体甲、乙、丙分别替换电路中的电阻R,共做了三组实验,并记录有关数据见表一、表二、表三.
表一:
实验序号电压(伏)电阻(欧)电流(安)
12.0100.20
23.0100.30
34.0100.40
表二:
实验序号电压(伏)电阻(欧)电流(安)
42.0200.10
53.0200.15
64.0200.20
表三:
实验序号电压(伏)电阻(欧)电流(安)
76.0100.60
86.0200.30
96.0300.20
(1)每组实验过程中都移动过滑动变阻器,第三组实验(对应表三)移动滑片的最终目的是______.
(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3、或4、5、6的电流与电压变化的关系,可获得的初步结论是______.
(3)分析比较实验序号7、8、9的有关数据,得出的结论是______.
(4)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一、表二中的数据还可得出的结论是:
分析比较表一或表二可得:______.
分析比较表一和表二可得:______.

解:(1)实验中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用不同的导体甲、乙、丙分别替换电路中的电阻R,需要控制电阻两端的电压不变,因此需要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来实现;
故答案为:控制导体两端的电压不变.
(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3、或4、5、6的电流与电压变化的关系,电阻值不变,电压增加几倍,电流也相应的增加几倍,因此同一导体,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故答案为:同一导体,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3)分析比较实验序号7、8、9的有关数据,电压一定,电阻增加几倍,电流变为原来的几分之一,因此当导体两端的电压相同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故答案为:当导体两端的电压相同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4)①进一步分析比较表一或表二,可以发现:同一导体,两端电压与通过电流的比值相同;
②进一步分析比较表一和表二,可以发现:不同导体,两端电压与通过电流的比值是不同的,且比值越大电阻越大.
故答案为:同一导体,两端电压与通过电流的比值相同;不同导体,两端电压与通过电流的比值是不同的,且比值越大电阻越大.
分析:(1)在研究电流与电压关系时,需要控制电阻不变;在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时,需要控制电阻两端的电压不变.
(2)分析表中数据时,先要明确不变量与变量是哪些,再搞清数据间的变化关系,找出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
点评:(1)探究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时,要注意实验的前提条件,抓住不变量和变量;
(2)对于研究多个物理量之间关系时,一般采用控制变量法,在得出结论时要考虑到条件是否相同,是否具有普遍性.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2010?杨浦区一模)某小组同学为了“探究导体中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按图正确连接电路,将不同的导体甲、乙、丙分别接入电路的M、N两端后,改变导体两端的电压进行实验,并记录有关数据在表一、二、三中.
表一:导体甲                 表二:导体乙                 表三:导体丙
实验
序号
电压(伏) 电流(安)   实验
序号
电压(伏) 电流(安)   实验
序号
电压(伏) 电流(安)
 1 2.0 0.40  4 2.0 0.20  7 3.0 0.20
 2 3.0 0.60  5 3.0 0.30  8 4.5 0.30
 3 4.0 0.80  6 4.0 0.40  9 6.0 0.40
(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3(或4、5、6,或7、8、9)中的电流与电压的变化情况,发现它们满足
正比例
正比例
的关系,由此可以归纳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同一导体,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同一导体,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2)小华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4(或2、5、7或3、6),可初步得出的结论是:当电压相同时,通过不同导体中的电流不同.你认为他的结论
合理且完整
合理且完整
(选填“合理且完整”、“合理不完整”或“错误”)
(3)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一、二、三中的数据,可归纳得出的结论是:
①分析比较表一、二或三,
同一导体,导体两端的电压与通过这段导体的电流的比值是一个定值
同一导体,导体两端的电压与通过这段导体的电流的比值是一个定值

②分析比较表一、二和三,
不同导体,导体两端的电压与通过这段导体的电流的比值是不同
不同导体,导体两端的电压与通过这段导体的电流的比值是不同

小华又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1、4(2、5、7或3、6)
1、4(2、5、7或3、6)
发现:当
电压
电压
相同时,电压与电流的比值越大的导体,通过该导体的电流就越小,电压与电流的比值反映了
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2009?嘉定区一模)某小组同学为了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他们用相同形状的长方体A、B以不同方式放在同一水平沙面上,进行了三次实验.长方体A、B的重力大小不同,各侧面的面积分别为5厘米2、10厘米2、20厘米2.实验中,他们在长方体A、B上表面的中央放置若干个重力大小均为1牛的物体,作为施加的力F.实验数据分别如表一、表二所示.实验中,他们仔细观察沙面的凹陷程度,发现放同一长方体的沙面凹陷程度相同,而放不同长方体的沙面凹陷程度却不相同,且第一组凹陷程度较小,第二组凹陷程度较大.
表一(第一组)
实验序号 A重力G(牛) 力F(牛) 压力(牛) 受力面积(厘米2
1 1 1 2 5
2 1 3 4 10
3 1 7 8 20
表二(第二组)
实验序号 B重力G(牛) 力F(牛) 压力(牛) 受力面积(厘米2
4 2 2 4 5
5 2 6 8 10
6 2 14 16 20
(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与4(或2与5;或3与6)的后2列数据和观察到的现象,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显著
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显著

(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2与4(或3与5)
2与4(或3与5)
的后2列数据和观察到的现象,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当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显著.
(3)请进一步综合分析表一、表二中的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并归纳得出结论.
(a)分析比较表一或表二中的数据和观察到的现象可得出的结论是:
当压力与受力面积的比值相同时,压力的作用效果相同
当压力与受力面积的比值相同时,压力的作用效果相同

(b)分析比较表一和表二中的数据和观察到的现象可得出的结论是:
当压力与受力面积比值不同时,压力的作用效果不同,且比值大的,作用效果显著
当压力与受力面积比值不同时,压力的作用效果不同,且比值大的,作用效果显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2008?松江区一模)某小组同学为了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他们用若干个长方体、细沙等器材进行实验.所用的长方体的重力G大小不同,各侧面的面积均为5厘米2、10厘米2和20厘米2.实验中他们先用相同形状的长方体以不同的方式放在同一细沙面上,进行了两组实验.然后他们又进行了第三组实验:在长方体表面的中央放置若干个重力大小均为1牛的物体,作为施加的力F.三组实验数据分别如表一、表二、表三所示.实验时他们仔细观察沙面的凹陷程度,发现每一组沙面的凹陷程度相同,而各组却不同,第一组凹陷程度最小,第二组凹陷程度其次,第三组凹陷程度最大.
表一(第一组) 表二(第二组) 表三(第三组)
实验序号 1 2 3
长方体的重力G/牛 2 4 8
受力面积/厘米2 5 10 20
实验序号 4 5 6
长方体的重力G/牛 4 8 16
受力面积/厘米2 5 10 20
实验序号 7 8 9
长方体的重力G/牛 2 2 2
竖直方向力F/牛 3 8 18
受力面积/厘米2 5 10 20
(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与4(或2 与5或3与6)的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可以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在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显著
在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显著

(2)分析实验序号
2、4或3、5
2、4或3、5
的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可以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当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作用效果越显著.
(3)甲、乙、丙三位同学一起分析表一、表二和表三中的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甲同学分析比较了表三中长方体的重力G及观察到的现象,得出的结论:压力的作用效果由长方体的重力G决定,与受力面积的大小无关;乙同学分析表三中力F与受力面积,得出的结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力F、受力面积无关,力F与受力面积不同,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相同;丙同学分析表一、表二、表三中的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得出的结论:压力有时是由两个力合成的,压力与受力面积的比值相同,压力作用效果相同;压力与受力面积的比值不同,压力作用效果不同.请判断甲同学的分析
错误
错误
,乙同学的分析
错误
错误
,丙同学的分析
合理但结论不完整
合理但结论不完整
.(均选填“错误”、“合理但结论不完整”、“合理且结论完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2012?奉贤区二模)某小组同学为了“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按图正确连接电路,用不同的导体甲、乙、丙分别替换电路中的电阻R,共做了三组实验,并记录有关数据见表一、表二、表三.
表一:
实验序号 电压(伏) 电阻(欧) 电流(安)
1 2.0 10 0.20
2 3.0 10 0.30
3 4.0 10 0.40
表二:
实验序号 电压(伏) 电阻(欧) 电流(安)
4 2.0 20 0.10
5 3.0 20 0.15
6 4.0 20 0.20
表三:
实验序号 电压(伏) 电阻(欧) 电流(安)
7 6.0 10 0.60
8 6.0 20 0.30
9 6.0 30 0.20
(1)每组实验过程中都移动过滑动变阻器,第三组实验(对应表三)移动滑片的最终目的是
控制导体两端的电压不变
控制导体两端的电压不变

(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3、或4、5、6的电流与电压变化的关系,可获得的初步结论是
同一导体,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同一导体,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3)分析比较实验序号7、8、9的有关数据,得出的结论是
当导体两端的电压相同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当导体两端的电压相同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4)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一、表二中的数据还可得出的结论是:
分析比较表一或表二可得:
同一导体,两端电压与通过电流的比值相同
同一导体,两端电压与通过电流的比值相同

分析比较表一和表二可得:
不同导体,两端电压与通过电流的比值是不同的,且比值越大电阻越大
不同导体,两端电压与通过电流的比值是不同的,且比值越大电阻越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某小组同学为了探究“物体的运动状态与受力情况之间的关系”,他们用小车、弹簧测力计等器材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摩擦忽略不计),做了如图(a)、(b)、(c)所示的三次实验.为了进一步探究,小组同学在第三次实验[如图(c)]的过程中,突然改变其中一个力的大小,又分别做了如图(d)、(e)所示的两次实验.请根据图中的实验现象及相关条件,归纳得出初步的结论.
(1)由图(a)、(b)、(c)可初步得出:当物体受到的力平衡时,
物体的运动状态不会发生改变.
物体的运动状态不会发生改变.

(2)由图(c)与(d)[或(c)与(e)]可初步得出
当物体受到的力不平衡时,物体的运动状态会发生改变
当物体受到的力不平衡时,物体的运动状态会发生改变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