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物理 > 题目详情
13.如图所示,台秤上放置一个装有适量水的烧杯,已知烧杯和水的总质量为600g,杯的底面积为100cm2,将一个质量为600g、体积为300cm3的长方体实心物体A用细线吊着,然后将其一半浸入烧杯的水中(烧杯的厚度忽略不计,杯内水没有溢出,g=10N/kg).则:
(1)物体A的密度是2g/cm3,当物体A的一半浸入水中后,如图,水对烧杯底部的压强增大了150Pa.
(2)物体A所受的浮力为1.5N,细线对物体A的拉力为4.5N,台秤的示数为7.5N,此时烧杯对台秤的压强为750Pa.

分析 (1)根据ρ=$\frac{m}{V}$计算A的密度;
A浸入水中受到水的浮力,根据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烧杯底受到增大压力等于A受到的浮力,由p=$\frac{F}{S}$计算水对烧杯底部增大的压强;
(2)根据物体A受到的力是平衡的,分析得到细线拉力;
分析台秤受到得到台秤示数,由p=$\frac{F}{S}$计算烧杯对台秤的压强.

解答 解:
(1)由题物体A的密度:
ρ=$\frac{m}{V}$=$\frac{600g}{300c{m}^{3}}$=2g/cm3
根据FgV,物体A的一半浸入水中时受到的浮力:
FgV=1.0×103kg/m3×10N/kg×$\frac{1}{2}$×300×10-6m3=1.5N;
由力的作用是相互,水对A有向上的浮力,物体A对水有向下压力,
所以水对烧杯底部增大的压力:△F=F
所以水对烧杯底部增大的压强:△p=$\frac{△F}{S}$=$\frac{{F}_{浮}}{S}$=$\frac{1.5N}{100×1{0}^{-4}{m}^{2}}$=150Pa;
(2)GA=mAg=0.6kg×10N/kg=6N,
细线对物体A的拉力:F=GA-F=6N-1.5N=4.5N,
根据力的平衡的条件可知,托盘台秤的示数等于烧杯和水的重力、物体A对水向下的作用力之和.
台秤受到示数:F=G烧+水+F=0.6kg×10N/kg+1.5N=7.5N,
烧杯对台秤的压强:p=$\frac{F}{S}$=$\frac{7.5N}{100×1{0}^{-4}{m}^{2}}$=750Pa.
故答案为:(1)2;150;(2)1.5;4.5;7.5;750.

点评 此题考查了阿基米德原理、固体压强和力的平衡条件的应用,综合性较强,有一定的难度.知道运动状态不变,合力为零,是解决后两个问题的关键.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3.在完成光的色散实验时,小明把一束白光经三棱镜折射后,在光屏上形成自上而下为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如图1所示).
(1)分析上述实验现象可知:白光是一种复色光(选填“单色光”或“复色光”),同时色散现象的发生也说明三棱镜对不同色光的折射能力是不同的;
(2)小明通过上面的实验推理得出:同一透镜对不同色光的焦距不同,在红光和蓝光中,透镜对红光光的焦距较大;
(3)小明用了9个红色的发光二极管按“F”字样镶嵌排列在白色的板上,按照图2所示的装置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实验发现当物距为22cm时,移动光源正好能够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选填“正立”或“倒立”),等大的实像,由此可得该凸透镜对红光的焦距是11cm;
(4)在上问中,如果保持白板、凸透镜、光屏的位置不变,只把红光二极管换成蓝光二极管,则需要将光屏向左移动适当的距离,才能在光屏上得到缩小(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4.某同学在探究物态变化的实验中,在试管中放入少量碘.塞紧盖子放入热水中,观察到试管中固态碘逐渐消失,变为紫色的碘蒸气并充满试管.
(1)此过程固态碘发生的物态变化是升华(填物态变化的名称).
(2)在上述实验中,小明同学猜想:固态碘是先变成液体,再变成气体,因为速度太快,液态碘出现的时间太短,因而没有观察到.为验证猜想,他查询了一些小资料:碘的熔点是113.5℃;碘的沸点是184.4℃;水的沸点是100℃.
请你根据上述资料分析说明小明的猜想为什么是错误的:热水温度低于碘的熔点,碘不可能熔化.
(3)为了进一步探究此类现象,小明在试管中放入适量温水,然后放入一小块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此时观察到水中有大量气泡产生,同时水面上有大量白雾.水中大量的气泡是由干冰吸热升华形成的.水面上大量的白雾是由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如图所示,已知物体A和动滑轮的总重为200N,当物体A匀速上升高度为1m时,绳子移动的距离为2m,人对绳子的拉力为100N,拉力所做的功为200J,(绳子与滑轮的摩擦力、空气阻力忽略不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8.用焦距10cm的凸透镜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如图所示.(凸透镜的位置固定不动)

(1)为了便于观察实验现象,实验环境应该较暗(选填“较亮”或“较暗”)一些,此实验过程中蜡烛燃烧后逐渐变短,则光屏上烛焰的像也将逐渐向上移动.
(2)记录实验数据如下表,请将所缺的实验数据和像的性质补充完整.
实验序号物距u/cm像距v/cm像的性质
13015
22020倒立、等大的实像
315 ②倒立、放大的实像
46正立、放大的虚像
请根据实验序号4的成像规律,写出在生活中的一个应用 ③放大镜.
(3)若已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此时用遮光布遮住凸透镜的下小半部分,则所成的烛焰的像为亮度稍暗的完整的像(选填“不完整的像”、“亮度相同的完整像”或“亮度稍暗的完整的像”).
 (4)晓红在早上9:00利用太阳光进行观察凸透镜焦点的活动,她将凸透镜与水平地面平行放置,调节凸透镜到地面的距离,直至地面上出现一个最小的亮点,她认为此点就是凸透镜的焦点.你认为她这种活动过程存在的问题是:凸透镜没有正对太阳光放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8.(1)请画出图甲中男孩受到重力的示意图;
(2)根据图乙所示电路图,请在图丙中用笔画线表示导线连接相应的电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5.在图中,根据小磁针静止时指向,在对应位置标出通电螺线管N极和电源“+”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7.同学们手边的刻度尺可以做很多小实验
(1)如图甲,用手在A点按压塑料尺,塑料尺弯曲了,说明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按压时,手有被反弹感,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如图乙,物体M的长度是1.45cm;
(3)如图丙,用与毛皮摩擦过的塑料尺靠近碎纸屑时,纸屑会被吸引(选填“吸引”或“排斥”),这是因为带电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8.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一般过程包括: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