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物理 > 题目详情
5.如图甲所示是一种常见的电热水袋,图乙是它的结构示意图,其性能指标如表所示.
额定电压额定加热功率指示灯功率袋内充水自动断电温度
 220V500W≤0.2W1kg65℃
(1)由题意可知,红色指示灯L的电阻比发热体R的电阻要大(选填“大”或“小”)得多;
(2)当热水袋原来的温度是15℃时,在额定电压下加热10min指示灯就熄灭了,则此过程中水吸收的热量是2.1×105 J,电热水袋消耗的电能为3×105 J.[c=4.2×103J/(kg•℃)].

分析 (1)由电路图可知,红色指示灯L和发热体R是并联的,两电阻两端的电压相等,根据R=$\frac{{U}^{2}}{P}$可比较电阻大小;
(2)根据Q=cm△t计算水吸收的热量;根据W=Pt计算消耗的电能.

解答 解:(1)由图可见,红色指示灯L和发热体R是并联的,两端电压相等,发热体的功率要比指示灯的功率大得多,根据电功率的计算P=$\frac{{U}^{2}}{R}$,在电压U相等的情况下,功率P大的,电阻R反而小,因此发热体的电阻要小于指示灯的电阻.
(2)由表中数据可知,当水的温度达到65℃时自动断电,因此指示灯熄灭时水吸收的热量:
Q=cm△t=4.2×103J/(kg•℃)×1kg×(65℃-15℃)=2.1×105J;
由题可知,热水袋在额定电压下加热,因此实际功率与额定功率相等,所以消耗的电能:
W=Pt=500W×10×60s=3×105J.
故答案为:(1)大;(2)2.1×105;3×105

点评 本题由电热水袋入手考查相关的物理知识,熟练应用热量的计算公式和电功率公式,理解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特点.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5.“是谁带来远古的呼唤,是谁留下千年的企盼…”你知道这首歌吗?这就是李娜的经典名曲《青藏高原》,其实很多人喜欢这首歌,但是无法学唱,因为调子太高了.根据你学过的知识可以知道这是因为(  )
A.学唱者的气力不行,跟不上
B.学唱者声带单位时间内振动的次数太少,达不到要求
C.学唱者的音色太差了
D.学唱者不懂基本的乐理知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计算题

16.一辆轿车在高速公路上的速度盘如图所示,以这样的速度行驶,在遇到“距长春60km”的路牌后,还需多少分钟到达长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3.陈涛同学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他让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在透镜的另一侧放一张白纸,调节凸透镜到白纸的距离,直到白纸上光斑最小、最亮.他这样操作的目的是粗略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2)若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当烛焰距离凸透镜30cm处时,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生活中的照相机(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制成的.
(3)操作完(2)后,他若保持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不动,经凸透镜向蜡烛的方向移动,光屏上能(选填“能”或“不能”)再次出现一个清晰的实像.
(4)实验时同学们发现,在观察光屏上清晰的烛焰像的过程中,随着蜡烛的燃烧,光屏上的像向上(选填“上”或“下”)移动.
(5)当烛焰逐渐远离凸透镜时,烛焰所成的实像将变小(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20.某实验小组进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由图甲可知,该凸透镜的焦距是15.0cm.(要估读)
(2)实验时凸透镜与光屏的高度已调好,但烛焰在光屏上像的位置偏高,要想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应调节蜡烛使烛焰向上(填“上”或“下”)移动.
(3)点燃蜡烛后,若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看不到蜡烛的像,原因可能是蜡烛、凸透镜、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上(写出一种原因即可)
(4)如图乙所示,若在光屏上(光屏未画出)得到清晰放大的实像,则烛焰应位于透镜左侧a、b、c、d四点中的c点,此成像规律应用在投影仪上(填一种器材名称).
(5)如图乙所示,如果把烛焰从b到移到a点,则像到透镜的距离变大,像的大小变小.(“变大”、“变小”、“不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0.在研究液体压强的实验中,进行了如图所示的操作:

(1)U形管压强计通过U形管左右两侧液面产生高度差的大小反映了薄膜所受压强的大小.
(2)甲、乙两图是探究液体压强与液体深度的关系.
(3)要探究液体压强与盛液体的容器形状是否有关,应选择:丙丁两图进行对比,结论是:液体压强与盛液体的容器形状无关.
(4)要探究液体压强与密度的关系,应选用乙丙两个图进行对比.
(5)保持探头在水中的深度不变,改变探头的方向,发现液体内部同一深度处各方向的压强相等(填相等或不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7.如图所示是汽车仪表盘上某一时刻的示数,还有驾驶员看到的某地交通标志牌(图2),其中标志牌甲意思是此路段限速80km/h,若汽车以这个速度行驶,则到达牌上目的地的时间为2.25h.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计算题

14.已知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500m/s:地震发生时会产生次声波,若某次海啸发生的中心位置离最近的陆地距离为45km,则:
(1)岸上仪器接收到地震发出的次声波所需要的时间是多少?
(2)某渔船利用超声波探测到鱼群,6s后接收到回声.渔船离鱼群距离多远?
(3)能用这种方法测量地球同步卫星到地球的距离吗?为什么?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5.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电流相同时,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与电阻大小的关系”(图中甲、乙是完全相同的密闭容器,实验前,A、B两“U”形管内液面是相平的,目的是便于比较甲、乙容器内空气温度的变化;
(1)请你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电路连接完整.
(2)该装置工作过程是:闭合开关,电流通过电阻丝会产生热,密封盒内空气温度升高,压强大于(大于、小于或等于)大气压,“U”形管中与密封盒相连一侧支管中液面较低,另一侧支管中液面较高,通过观察“U”形管中液面的高度差来显示甲、乙容器内空气温度的变化,从而比较电流产生的热量多少,这是转换法,通过对比观察,你认为乙(选填“甲”或“乙”)容器中的电阻产生的热量多,由此可知,在电流相同、通电时间相同的情况下,电阻越大,电流产生的热量越多.
(3)电阻丝和密封盒内空气温度升高时,内能将会变大(选填“变大”或“变小”或“不变”),其中改变电阻丝内能方法是做功,改变空气内能方法是热传递.
(4)实验时若右边“U”形管中液面没有变化,可能原因是密封性不好.
(5)根据你得出的结论,简要解释:电炉工作时,电炉丝热得发红,而与电炉丝连接的导线却几乎不发热,这是为什么?电炉丝与导线是串联的,电流和通电时间相等,根据Q=I2Rt,电阻越大,产生的热量越多,电炉丝的电阻远大于导线的电阻,所以在相同的时间内,电炉丝产生的热量较多,电炉丝热得发红,而与电炉丝连接的导线却几乎不发热..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