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物理 > 题目详情

如图所示,两个不同质量的物体(m1>m2)分别从光滑的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当它滑到斜面底端时的速度分别是v1、v2,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1. A.
    v1>v2
  2. B.
    v1<v2
  3. C.
    v1=v2
  4. D.
    无法比较
C
分析:物体在下滑的过程中,是重力势能转化成动能的过程.斜面都是光滑的,说明物体在下滑的过程中,没有能量的损失,那么,在顶端,物体具有的重力势能一定,尽管路径不同,但是,在下滑过程中,没有能量损失,到最底端,重力势能完全转化成动能.
解答:假设斜面的高度为h,对于质量为m1的物体来说,其所具有的重力势能是EP=m1gh;当其滑动到斜面底端时,其重力势能全部转化为动能,故EP=m1gh=EK=m1v2,故v2=2gh;同理对于质量为m2的物体来说,其所具有的重力势能是EP=m2gh;当其滑动到斜面底端时,其重力势能全部转化为动能,故EP=m2gh=EK=m2v2,故其v2=2gh,所以能看出它们滑动到斜面底端的速度是相同的.
故选C.
点评:掌握动能和重力势能大小的影响因素.知道物体下滑时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不计摩擦时物体的机械能守恒是本题的关键.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精英家教网甲、乙两个底面积不同的轻质圆柱形容器放在水平地面上,分别盛有质量相等的水,如图所示.现有铁、铝两个金属实心小球(m>m、V<V),从中选一个浸没在某容器的水中(水不溢出),能使容器对地面压强最大的方法是(  )
A、将铁球放入甲中B、将铁球放入乙中C、将铝球放入甲中D、将铝球放入乙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2014年上海市浦东区中考一模(即期末)物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甲、乙两个底面积不同的轻质圆柱形容器放在水平地面上,分别盛有质量相等的水,如图所示。现有铁、铝两个金属实心小球(m>m、V<V),从中选一个浸没在某容器的水中(水不溢出),能使容器对地面压强最大的方法是

A.将铁球放入甲中  B.将铁球放入乙中

C.将铝球放入甲中  D.将铝球放入乙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2012年沪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17.1电能的产生练习卷(解析版) 题型:实验题

 海洋的表面积为地球表面的70%,约3.6×108km2。海洋受太阳照射,把太阳能转化为热能,是最大的太阳能收集和贮存器。所以,海洋中蕴藏着巨大的热能。

海洋表层与深层的温度不同。在热带地区,表层与1000m深处海水的温差可达25℃。如果以上下两层不同温度的海水热源和冷源,就可利用它们的温度差发电。 

现代的海洋温差发电可用闭路循环的方式(如图所示)。闭路循环以氟里昂这种低沸点物质为工作介质(简称工质)。液态工质在蒸发器内吸收温海水的能量,沸腾汽化为几个大气压的蒸汽,蒸汽推动汽轮发电机发电,然后被抽上来的深层冷海水重新冷凝成液体,再泵回蒸发器循环使用。这种方式代表海洋温差发电的发展方向。世界上第一座海洋温差试验电站在夏威夷建成,发电功率为50kW。

(1)你认为海洋温差发电能量是如何转化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发电系统以氟利昂为工作介质,你认为对环境有何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认为海洋温差发电的优点有哪些?(至少说出两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2012-2013学年山西省九年级第一次月考物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实验题

小明将一条长线的一端系一个螺母做成了一个如图所示的单摆,小明发现螺母往返摆动过程中,每摆一个来回所用时间几乎相等。于是小明想到这样一个问题:螺母来回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t跟哪些因素有关呢?

猜想A:可能跟螺母摆动的角度θ有关;

猜想B:可能跟螺母的质量m有关;

猜想C:可能跟绳子的长度L有关。

(1)为验证猜想,除了铁架台、细线和两个质量不同的

螺母外,还需要的测量仪器有刻度尺、天平和砝码、量角器和             

(2)小明在不同条件下,测出螺母来回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t后,得到表中的一些数据如下表:

序号

细线长

度L/㎝

螺母质

量m/g

螺母摆动的

角度θ/ °

螺母来回摆动

一次的时间t/s

1

100

20

3

2.0

2

140

20

3

2.4

3

140

20

5

2.4

4

140

30

5

2.4

(3)由3、4两次实验,可验证猜想           (填字母),得出的结论是:螺母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t                 无关。

(4)由        两次实验,可验证猜想A,得出的结论是:螺母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t                无关。

(5)综合分析实验数据可知,同一地点的单摆摆动一次的时间t只跟绳子的长度L有关,且绳子越长,螺母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t       。摆钟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有一次小明发现家里的摆钟变慢了,要把它调准,小明应将摆钟的摆长调       (选填“长”或“短”)。

(6)实验中发现,螺母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很难测准,请你帮他想一个更准确的测量方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摘要:本文分析了如何挖掘物理题中隐含条件的途径和方法。并对物理学试题题型进行归类、例举和解析。学生要解好物理题,必须要有扎实的物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加强对解题方法的教学。

关键词:隐含条件 物理学 解题能力

学习在解物理习题时,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有些解题的必要条件,题中并为明确给出,而是隐含在字里行间。充分挖掘隐含条件,明确题目要求,采用合适方法,选择正确答案,是解好这类题的关键。本文就如何挖掘试题中的隐含条件,提高解题能力作一例析。

一、从关键词中挖掘隐含条件

在物理题中,常见的关键用语有:表现为极值条件的用语,如“最大”、“最小”、“至少”、“刚好”等,它们均隐含着某些物理量可取特殊值;表现为理想化模型的用语,如“理想滑轮”、“轻质杠杆”、“光滑水平面”等,扣住关键用语,挖掘隐含条件,能使解题灵感顿生。

例1 一个物体在平衡力的作用下,在光滑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当这对平衡力突然消失,则物体将( )

A.立刻停止运动

B.运动速度越来越快

C.速度减慢,最后停止

D.仍作匀速直线运动

解析:题中“光滑水平面”为关键词。光滑水平面意味着物体不受摩擦力的作用。题目中的物体待平衡力消失后,将不再受力的作用,因此仍要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牛顿第一定律)。

答案:D

二、从物理学常识中找隐含条件

有些题目几乎没有条件,但仔细研究就会发现条件其实全部隐含于物理常识中,这就要求学生根据题意进行发散性思维,努力挖掘相关知识,在条件不足的情况下,根据常识假设适当的条件和数据以弥补题中明确给出的已知条件的不足。

例2 一个中学生对地面的压强大约是( )

A.10Pa   B.100Pa   C.1000Pa     D.10000Pa

解析:此题隐含条件有两个,一是中学生的体重约为50kg,二是中学生双脚底面积约为5dm2,而这两个条件都非常隐蔽,属于物理学常识,只要明确了这两点,不难得出正确答案D。

三、从物理学发展史中寻找隐含条件

这类试题一般涉及对物理学研究有贡献的科学家、科研成果和历史进程等,增加了学生的爱国情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激起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远大理想。

例3 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使人类步入电气化时代,制造发电机的主要依据是电磁感应现象,首先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是( )

A.爱因斯坦

B.帕斯卡

C.奥斯特

D.法拉第

解析:知道这些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和对社会的巨大贡献,很快就能准确地选出正确答案D。

四、从物理现象的出现条件中寻找隐含条件

一定的物理现象的出现,是以具备一定的条件为前提的,当知道什么条件具备时可出现什么现象后,一旦题目给出某种现象,马上可以找出相应的隐含条件。

例4 我国“远望号”卫星测控船从江阴出发执行任务,由长江进入海洋。下列有关测控船所受浮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由于海水的密度大,所以船在海洋力受到的浮力大

B.由于船排开海水的体积小,所以它在海洋里受到的浮力小

C.由于船排开的海水的体积大,所以它在海洋力受到的浮力大

D.由于船始终漂浮在水面上,所以它受到的浮力不变

解析:“一个物体漂浮在液面上……”,出现这种现象的条件是物体所受浮力等于物重,所以隐含条件是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重力。

答案:D

例5 放在水平常木板上重10N的木块,受到水平向右,大小为5N的拉力作用,沿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这时木板水平方向受的合力为_______N。当拉力增大到8N时,木块受到的合力为_______N。

解析:“一个物体匀速运动……”要出现这种现象,前提条件是物体必须不受力或受平衡力作用,所以隐含条件为:物体不受力或受平衡力作用。

答案:0;3

五、从物理概念、物理原理中寻找隐含条件

有些物理学问题、现象、判断等条件隐含于相关的概念和原理中,或是命题时有意混淆概念,偷换概念,要求学生对概念掌握准确,理解要透彻。

例6 晴天,几位大学生在森林中迷路了,下面四种利用风向引导他们走出森林的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图中虚线为空气流动形成风的路径示意图)

A.森林吸热,温度升高慢,空气温度低、密度大,地面空气从森林流向外界,应顺风走

B.土地吸热,温度升高快,空气温度高、密度小,地面空气从外界流向森林,应顺风走

C.森林吸热,温度升高慢,空气温度低、密度大,地面空气从森林流向外界,应迎风走

D.土地吸热,温度升高快,空气温度高、密度小,地面空气从外界流向森林,应迎风走

解析:本题中隐含了比热容的概念。物体的比热容越大,吸收热量后温度变化越小。

土地的比热容大,吸热后温度升高较快,空气温度高。热空气因密度小而向上升,地面空气从森林流向外界,应顺风走。

答案:A

六、数学关系之中寻找隐含条件

正确的示意图不仅能帮助我们理解题意、启发思路,而且还能通过数学关系找出题中的隐含条件。这种方法不仅在几何光学中有较多的应用,而且在其它物理问题中也经常应用。

例7 有一均匀正方体对水平地面的压力是F,压强是P,如下图所示。若切去阴影部分,则剩余部分对地面的压力是原来的_______倍,压强是原来的_______倍。

解析:该题的条件隐含在数学关系之中,解题的关键要建立物理模型的空间想象力。切去部分的正方体边长为a/2,体积为V/8。切去阴影部分后,其质量为7/8m,底部受力面积为3/4S,剩余部分压强为P’=m/S=7/6P,压力为F’=Ps=7/8F。

答案:7/8;7/6

七、从图形、图表与曲线关系中寻找隐含条件

图示是贮存和传递科学文化知识比较便捷的一条途径,它能够高度浓缩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及原理,使之更加形象、直观。试题图文并茂,生动活泼,但图表曲线中隐含了相当多的没有叙述和未提及的条件,解题时结合题设条件分析图形,从图形中挖掘隐含条件,才能正确作答,较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例8 在如图所示的各图中,关于磁场的描述和小磁针表示正确的是( )

解析:这是一道集概念、实验和理论于一体的图形选择题,要求学生明确磁场的概念、磁场方向及磁场方向的规定等情况,这样才可选出正确答案为B。

八、从实验的器材、操作过程或结果中寻找隐含条件

在理论试题中,也有相当多的题干条件看似不足,其实隐含在实验器材、操作步骤和实验结果之中,要求学生根据已有知识,挖掘这些隐含条件,从而得出正确答案,这有利于考查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例9 如图所示电路,图中1、2、3表示电流表或电压表,请填上各表电路符号.并标出正、负接线柱的位置。

解析:判断电表的类型,需了解器材的使用规则。电流表要串联接入电路,电压表要并联接入电路。判断时,可假设将改表处断开,凡对电路结构有影响的是电流表,没有影响的是电压表。答案如上图。

九、选择合适的方法

确定解题思路,根据题型特点,充分理解题意。采用合适方法,能很好地提高解题能力,常用的物理方法有控制变量法、等效法、转换法、数据归纳法等。

例10 下表列出由实验测定的几种物质的比热容。认真阅读,你一定会有所发现,请填出任意三条:

水4. 2×103

冰 2.1×103

铝 0.88×103

钢铁 0.46×103

酒精 2.4×103

蓖麻油1.8×103

干泥土0.8×103

水银0.14×103

煤油2.1×103

砂石0.92×103

铜0.39×103

铅0.13×103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给表找规律时一般采用比较分析,综合分析的方法,即可找一般规律如某种变大或变小的趋势,共性等,也可找特殊规律。此表中12种物质除煤油和冰比热相同外,其他不同。说明不同物质得比热一般不同,这是共性。但冰和煤油不同物质比热相同这是特殊性质。水、冰同种物质,状态不同,比热容也不同。且可将物质分为金属、非金属进行比较。还可找比热容最大的、最小的。

例11 用实验研究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供选择的导体规格如下表:

材料

编号

长度(m)

横截面积(mm)2

镍铬合金

1

0.5

1.5

0.5

锰铜

1

0.5

1.5

1

①要比较电阻与长度的关系应选择导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要比较电阻与横截面积的关系应选择导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要比较电阻与材料的关系应选择导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中导体的电阻与导体的长度、材料、横截面积三个物理量有关,要探究它们之间的关系,要采用“控制变量法”。要验证猜想一,就要取不同的长度,相同材料和横截面积的导线,所以应选序号1、2,同理可选出另两个猜想的序号。

答案:(1)1、2;(2)3、4;(3)1、3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