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物理 > 题目详情
11.如图所示,一个两端开口的玻璃管下端密封一个薄塑料A,(A质量不计)A在水面下的深度为12cm.现向玻璃管内缓慢注入某种液体,当管内液体的深度为15cm时,塑料片A恰好不脱落,求管内液体的密度?

分析 当玻璃管内外压强相等时,塑料片A恰好不脱落,根据液体压强公式得出等式即可求出管内液体的密度.

解答 解:因玻璃管内外压强相等时,塑料片A恰好不脱落,
所以,由p=ρgh可得:
ρghgh
则管内液体的密度:
ρ=$\frac{{h}_{水}}{{h}_{液}}$ρ=$\frac{12cm}{15cm}$×1.0×103kg/m3=0.8×103kg/m3
答:管内液体的密度为0.8×103kg/m3

点评 本题考查了利用液体压强公式求液体密度的方法,利用好“当玻璃管内外压强相等时,塑料片A恰好不脱落”是关键.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能量守恒是自然界的基本规律之一,下列能量的转化是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是(  )
A.给手机中的锂电池充电B.用干电池作电源
C.三峡水电站发电D.含碳物质燃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如图所示,小林同学做“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他将一块玻璃板垂直架在桌面上,再取两段等长的蜡烛A和B一前一后竖放在玻璃两侧,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用眼睛进行观察.在此实验中:
(1)该实验中取用玻璃而不用镜子,是为了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与观察物和像的特点,若有3mm厚和2mm厚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2mm厚的玻璃板做实验;
(2)取两段等长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3)为了便于观察和比较,他不应该(应该/不应该)将后面的蜡烛B点燃;
(4)实验的最后,小林移去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接收到蜡烛A的烛焰的像(能/不能),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9.如图所示,电源电压保持不变,R1:R2=1:2,只闭合S1时,电流表的示数为0.3A,R1消耗的功率为P1;只闭合S2时,R0消耗的功率为0.8W,R2消耗的功率为P2,且P1:P2=9:8,求:
(1)R0的阻值.
(2)R2的阻值.
(3)电源电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6.从上海到北京的输电线上的电阻约170Ω,若要输送1000kW的电功率,分别用20kV和500kV高压输电时,输电电流各为多少安?线路上损失的电功率各为多少瓦?比较一下结果,你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6.向下抛出质量为5kg的物体,它所受的重力是50N.若物体在竖直下落的过程中,受到阻力为3N,它所受合力大小是47N,合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将重4N的足球竖直向上踢出,足球在竖直向上运动的过程中,如果受到的空气阻力大小为1N,则足球受到的合力大小为5N.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5.现有两个完全相同的装满水和盐水的杯子,请你用两种方法区分它们.
方法一:用天平分别测出这两个容器和里面所装液体的质量,质量大的液体是盐水
方法二:利用密度计进行区分,即将密度计分别放入两种液体中,密度计示数大的是盐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如图所示在比较不同物质吸热能力的实验中,甲同学用两个相同的烧杯,装载质量、初温都相同的水和沙子,并用两个相同的酒精灯对其加热,较好地完成实验,请你结合他的实验过程填空.
(1)甲同学控制加热时间相同,通过比较水和沙子的升高的温度来比较他们的吸热能力.
(2)加热相同时间后,分别测量两者的温度,发现沙子的温度明显高于水,这说明水吸热能力强;加热过程中需搅拌沙子,目的是使沙子受热均匀
(3)甲同学想使用水和沙子的最后温度相同,就要给水加热更长时间,加热过程中水吸收的热量大于沙子吸收的热量(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4)通过实验可以得到不同的物质吸热能力不同,物质的这种特性通常用哪个物理量来描述?比热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3.小芳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她将器材按照如图所示位置摆放好,若将镜前蜡烛称为蜡烛A,镜后蜡烛称为蜡烛B且大小与蜡烛A相同,则:
(1)小芳要想观察到蜡烛A反射所成的像,她应在蜡烛A(选填“A”或“B”)一侧观察,此时所成的像是虚像(填“虚”或“实”);透过玻璃板看到蜡烛B,是光的折射现象,此时所成的像实际上是蜡烛B的虚像(填“虚”或“实”).
(2)为了研究像和物的位置关系,当蜡烛B和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时,记录蜡烛A和蜡烛B的位置.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