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学习了光学知识后,李红对有关探究实验进行了回顾和思考:
(1)如图甲是“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装置.可折转的硬纸板作用,除了能呈现光路外,还可以 . 为了得到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的规律,应当改变多次实验.
(2)如图乙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装置.①玻璃板应与桌面 , ②实验时在玻璃板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为了确定像的位置,你的操作是 .
(3)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调整蜡烛、透镜和光屏到图丙所示位置时,光屏上出现清晰的烛焰的像,生活中的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制成的;若将蜡烛稍远离凸透镜,光屏上的像变模糊,要再次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可采用下列方法:①若移动光屏,则应将光屏(填“远离”或“靠近”) 凸透镜;②若不移动光屏,则可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再放上一个焦距合适的(填“凸透镜”或“凹透镜”).
【答案】
(1)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入射角
(2)垂直,拿一根相同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后面像的位置
(3)照相机,靠近,凹透镜
【解析】解:(1)实验中使用可折转的硬纸板,除了能呈现光路外,通过向后折硬纸板,观察现象来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为了得到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的规律,应当多次改变入射角大小,观察反射角的变化;
(2)“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装置中玻璃板必须与桌面垂直;且实验时在玻璃板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下一步操作是:拿一根相同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后面像的位置,该位置就是像的位置;
(3)据图可知,此时的物距大于像距,即说明物体处于2倍焦距以外,像处于另一侧的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就是利用该原理制成的;
若将蜡烛稍远离凸透镜,光屏上的像变模糊,此时物距变大,相距应该变小,故要再次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可采用下列方法:①若移动光屏,应该让相距变小,故则应将光屏靠近凸透镜;②由于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所以若不移动光屏,则可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再放上一个焦距合适的凹透镜,让像推迟会聚,也可以使得像成在光屏上.
所以答案是:(1)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入射角;(2)垂直;拿一根相同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后面像的位置;(3)照相机;靠近;凹透镜.
(1)两块硬纸板经同一平面上时,纸板上有反射光线,向后折硬纸板时,两块硬纸板不在同一平面上,这时硬 纸板上没有了反射光线,可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为了得到普遍的规律应改变入射光线的方向,即改变入射角的大小,多次实验;
(2)“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装置中玻璃板必须与桌面垂直,这样理容易得到物和像关于平面镜对称的结论;实验时在玻璃板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为了确定像的位置,要在平面镜后“点燃”另一支相同的蜡烛;
(3)物距大于像距,能成清晰的像,则物距一定大于二倍焦距,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这正是照相机的原理;物距增大,像距就会缩小;利用凹透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可延缓光的会聚,使像距增大 .
【考点精析】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现象及其实验方案的相关知识,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大小相等,像与物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等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原理:光的反射现象.所成的是虚像,以及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的理解,了解巧记凸透镜成像的区分:物近像远像变大, 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 实像总是倒立的.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阅读短文,回答问题:新型发热材料﹣﹣PTC PTC是一种新型的半导体陶瓷材料,它以钛酸钡为主,渗入多种物质后加工而成,目前家用的陶瓷暖风器、陶瓷电热水壶等就是用这种材料做成的.
PTC有一个根据需要设定的温度,低于这个温度时,其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高于这个温度时,电阻值则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我们把这个设定的温度叫“居里点温度”,用PTC材料制成的电热器具有发热、控温双重功能,应用十分广泛.
(1)家用固体电热灭蚊器就使用PTC陶瓷电热元件,下图为其电阻随温度变化的图象,由图可知,该PTC材料的居里点温度为℃.
(2)家用固体电热灭蚊器工作时的温度基本恒定在165℃左右,若它的温度高于165℃,电阻 , 功率 , 使其温度(以上均填变化情况);反之,也能自动调节.因此用PTC材料制成的电热器具有自动调节功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某学习小组在一次实验中利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出了多组数据,并记录如表中,请根据表中给出的数据,分析判断出他们实验时所使用的电路图可能是( )
U/V | 3.0 | 2.5 | 2.0 | 1.8 | 1.5 | 1.3 |
I/A | 0.20 | 0.30 | 0.40 | 0.44 | 0.50 | 0.54 |
A.
B.
C.
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所示,电源两端电压为12V并保持不变,电阻R1的阻值为8Ω.当开关S闭合时,电压表示数为4V.
求:
(1)电阻R1两端的电压;
(2)电阻R2的阻值;
(3)电阻R1消耗的电功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在学习了测量物质密度后,爱探究的小明想测出某种未知液体的密度,具体操作如下:
①测液体质量:天平平衡时,放在右盘中的砝码大小和游码的位置如图甲所示,则称得烧杯和液体的质量m为g.
②测液体体积:将烧杯中的液体倒入量筒中,液面达到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则该液体的体积V为mL,尽管体积测量方法正确,但大家对他的实验过程及结果进行评估时,发现液体的体积测量值比它的实际值要(选填“偏大”或“偏小”).
③小明对测量方法进行修正后,测出了几组实验数据,并根据测量结果作出了“m﹣V”图象,如图丙所示,由图象可知该液体的密度为kg/m3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小明和小红利用如图甲所示装置,在杠杆支点的两边分别挂上钩码来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1)如图甲,为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左端的平衡螺母向(选填“左”或“右”)移动.
(2)实验时仍然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
(3)下表是小明实验时记录的数据,并由表中数据得出了杠杆平衡条件为F1L1=F2L2的结论,这明显是不可靠的.原因是 .
实验次数 | 动力F1(N) | 动力臂L1(cm) | 阻力F2(N) | 阻力臂L2(cm) |
1 | 1 | 15 | 1.5 | 10 |
(4)小红实验时,在杠杆两端挂上钩码,杠杆的状态如图乙所示,为了使杠杆重新水平平衡,小红又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正确的记录了钩码重和力臂.分析实验数据后发现与“杠杆平衡条件”不符,造成为一结果的原因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在“伏安法测电阻”实验中,某小组的实验电路如图1甲所示.
(1)本实验是根据公式:算出电阻Rx的阻值;
(2)由两节新干电池串联组成的电源两端电压大约是V;
(3)闭合开关前,应将变阻器滑片放在其最端(选填“左”或“右”),闭合开关后,发现两个电表中只有一个电表有示数,初步检查确认:接线完好和两个电表无故障,则损坏的元件应是(选填“电源”、“电阻Rx”或“变阻器”);
(4)排出故障后,小芳把多次测量得到的实验数据在坐标系中描点,得到图1乙中所示的U﹣I图,由图可得电阻Rx=Ω.
(5)由于没有电压表,小红设计了如图2甲所示的电路图,其中电阻R0=20Ω,电流表A1、A2为两个完全相同的电流表,连接好电路后,闭合开关,发现两个电流表指针均偏转了相同的角度,如图2乙所示,则通过电阻Rx′的电流是A,Rx′=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所示是动圈式话筒构造示意图.当你对着话筒说话时,产生的声音使膜片带动线圈一起 , 能产生随着声音的变化而变化的 , 经放大后,再通过扬声器还原成声音.与动圈式话筒原理相似的是(选填“电动机”或“发电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甲所示,底面积103m2的金属圆筒重2N,开口向上漂浮在水面上,这时有 的体积浸没在水中;若向金属圆筒里倒入1.25×10﹣4m3的某种液体,水面恰好与金属圆筒口相平,如图乙所示,此时水对金属圆筒底部的压强为Pa,该液体的密度为kg/m3(g=10N/kg,ρ水=1×10kg/m3).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