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物理 > 题目详情
4.小红同学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她首先按图所示完成仪器装配,图中H点是2倍焦距处.
(1)经过调节,在光屏上得到了一个清晰的像,但像的位置偏高,为了使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央,应把蜡烛向上(选填“上”或“下”)调;
(2)调节好蜡烛的高度后,在光屏的中央有一个清晰的像.利用这一成像原理可以制成照相机.
(3)她又把蜡烛移到A点处,此时光屏上的像很模糊,为了再一次得到清晰的像,应把光屏向右(填“左”或“右”)移动,且此时清晰的像比(2)中清晰的像变大了.

分析 (1)光线过凸透镜的光心不改变方向,根据这个规律判断蜡烛移动的位置;
(2)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是照相机;
(3)利用A点物距与焦距的关系,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确定成像的性质和位置,然后据此调节光屏的位置.

解答 解:(1)相对于凸透镜和光屏,蜡烛的位置偏低,所以它成像位置在光屏的上面,因此要使蜡烛向上移动;
(2)由图可知,此时的物距大于像距,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其应用是照相机;
(3)蜡烛放在A点,位于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可知此时成的是倒立的放大的实像,且像距大于二倍焦距,因此要把光屏像右移动,像距变大,像变大.
故答案为:(1)上;(2)照相机;(3)右;大.

点评 利用图示的物距与焦距的关系,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确定成像的性质是解决此题的思路.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4.物理兴趣小组在“探究水果电池电压”的实验中:小明用铜片和锌片作为电极插入较小的柠檬制成了一个水果电池,如图所示.小华用铜片和铝片插入较大的柠檬也制成了一个水果电池.他们分别连通相同的音乐芯片,小华比小明的芯片声音要响一些.由此他们作出如下猜想:
猜想一:水果电池电压可能与水果的大小有关;
猜想二:水果电池电压可能与电极的材料有关;
猜想三:…
猜想四:…
(1)为了验证猜想一,小明用同一个柠檬制成水果电池,沿着电极插入的方向不断慢慢地切去外侧的部分柠檬,分别测出电压,如表一所示:分析表一中数据,说明猜想一是错误(选填:“正确”或“/错误”)的.
表一                                         
柠檬大小一个大半个半个小半个
电压U/V0.800.800.800.80
表二
电极材料铜和锌铜和铝铜和铁
电压U/V0.8800.600.46
(2)为了验证猜想二,小华用铜片作为电池的正极,分别用外形相同的锌、铝、铁等金属片作为电池的负极,将金属片电极插入某一柠檬,并保持两金属片间的距离和插入深度相同,分别测出两金属片间电压,如表二所示,分析表中数据,得到的结论是水果电池电压与电极的材料有关.
(3)小华选用表二中铜和锌制成的柠檬电池用力压在桌面上滚了几下,其它条件不变时,测得两极间电压达到1.0V,据此请你提出一个有价值、可探究的问题:水果电池的电压可能与水果的软硬度有关;
(4)小阳同学在实验中用铜片和锌片插入柠檬中做成一个水果电池,可以使一个发光二极管发光.那么铜片和锌片哪个是柠檬电池的正极呢?现有上述柠檬电池、发光二极管(具有单向导电性)、开关各一个,导线若干,请你设计一个实验,并简要说明如何确定柠檬电池的正极.(可画图辅助说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5.板栗加工厂通常采用“低压法”去壳:在2千帕低压条件下,将板栗加热到一定温度,板栗内的水分汽化,短时间内无法逸出,致使壳内外存在很大的气压差,使外壳爆裂实现去壳.某科研小组想研究板栗用“低压法”爆壳时,爆壳率与温度的关系.图甲是实验装置示意图,实验过程如下:
①准备实验板栗若干份,每份2千克.
②设置爆壳箱内气压恒为2千帕,分别在60℃、65℃、70℃、75℃和80℃的温度下对5份实验板栗进行爆壳,每次爆壳时间均为60分钟,记录爆壳数并计算爆壳率.
③重复步骤②进行多次实验,并计算各温度下爆壳率平均值,实验结果如图乙所示.

(1)实验板栗除了品种相同外,还需控制哪些因素相同?板栗的形状、板栗的新鲜度(写出2点).
(2)分析图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爆壳箱内气压一定时,温度越高板栗的爆壳率越高.
(3)查阅资料得知:板栗壳内外气压差越大爆壳率越高,同时壳内气体更容易逸出,科研小组又进行如下实验:取2千克实验板栗,先在气压恒为101千帕、温度恒为80℃的条件下预热30分钟,然后立刻放入气压恒为2千帕、温度恒为80℃的爆壳箱中进行30分钟爆壳,多次实验发现平均爆壳率上升为90%,请解释其原因:101千帕远大于爆壳箱内的气压,板栗在101千帕下预热时壳内产生的水蒸气漏失少;当将预热好的板栗放入爆壳箱时,板栗壳内外的气压差变得更大,从而提高爆壳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2.小强用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等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实像的规律.
(1)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摆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后,发现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找不到蜡烛的像,其原因可能是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
(2)探究时,小强依次改变蜡烛的位置,移动光屏找到清晰的像,记录了下表所示的数据.
 实验次数 1 2 34 5 6 7
 物距/cm 50 40 35 30 25 20 15
 像距/cm 12.5 13.314  15 16.7 2030
(3)由上表可知,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第3次实验中,在光屏上可得到缩小像,实验进行一段时间后蜡烛变短了,要使蜡烛的像仍在光屏中心,应将光屏向上移动.
(4)如图所示,当光屏上出现烛焰清晰的像时,如果去掉光屏,眼睛在A处能(选填“能”或“不能”)看到这个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9.在学习了动物的呼吸作用之后,科学兴趣小组设计了图1装置来研究昆虫是否进行呼吸作用,O点是一固定点,活塞连接金属滑片,活塞运动,滑动变阻器阻值随之改变.闭合开关小灯泡发光.(碱石灰可以吸收二氧化碳) 实验预测与分析:

(1)昆虫如果进行呼吸作用,活塞最终将停留在a的偏左位置(填“原来”“偏左”或“偏右”),
(2)随着昆虫不断地呼吸,小灯泡的亮度将变亮.
(3)装置中指针设计成AO段比OB段短,这对实验现象起到了放大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9.小强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实验桌上备有带支架的蜡烛、光屏、凸透镜、光具座、火柴等器材.
(1)小强组装并调整好实验装置,将凸透镜和蜡烛如图1所示摆放,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得到烛焰倒立、放大的像.之后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向透镜移近8cm,再左右移动光屏,始终不能在光屏上得到烛焰的像.由此小强猜想:此时烛焰通过凸透镜成虚像.要验证小强的猜想是否正确,应进行的实验步骤为:取下光屏,手持光屏在右侧同一水平高度继续向右移动,屏上始终没有烛焰清晰的像,于是在透镜右侧
用眼睛直接透过凸透镜朝烛焰方向观察,看到了烛焰正立放大的像;再将光屏移到蜡烛左侧并左右移动,在屏上不能接收到烛焰的像,即验证小强的结论正确.
(2)利用透镜可以制成不同功能的眼镜.在如图2所示的四幅示意图中,表示利用透镜成功矫正远视眼的是丁图.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6.小华想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桌上有A、B、C三个凸透镜,其中凸透镜A的焦距为10cm,凸透镜B的焦距为50cm,凸透镜C的焦距未知.光具座上标尺的刻度范围如图所示.

(1)小华想探究凸透镜成实像的规律,应选用A凸透镜(选填“A”、“B”或“C”).实验过程中,他将点燃的蜡烛放置在距凸透镜25cm处时,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呈现出烛焰清晰的像,则该像是倒立、缩小(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
(2)小华将凸透镜C固定在光具座上50cm刻线处,当烛焰在光具座上0cm到10cm刻线之间时,烛焰的像是缩小、倒立的实像;当烛焰在光具座上10cm到30cm刻线之间时,烛焰的像是放大、倒立的实像.由此可判断该凸透镜C的焦距是20cm.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3.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
(1)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如图所示,此时所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2)保持透镜在50cm刻度线不动,如果想在光屏上得到更大的清晰的像,应将蜡烛向右移,光屏向右移.(填“左”或“右”)
(3)保持透镜在50cm刻度线不动,将蜡烛移至光具座上45cm刻度线处,此时的成像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是放大镜.(写出一种即可)
(4)做上述实验时,若用发光二极管做成的“F”字样作发光体代替蜡烛,其好处是像更稳定,便于比较像与物体的大小.(写出一点即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4.如图中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缩小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中,蜡烛越烧越短,光屏上烛焰的像向上移动
B.要使光屏上烛焰的像变小,只须将蜡烛靠近凸透镜
C.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可制成投影仪
D.为了便于从不同方向观察光屏上的像,光屏应选用较光滑的玻璃板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