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物理 > 题目详情
图中的测力计在两个水平拉力作用下处于静止,拉力的大小均为F,该测力计的示数为(  )

A  0。             B F/2。          
F。             D  2F
C解析:
p;【解析】略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2013?和平区二模)关于如图的实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2012?德州)小华同学用一个弹簧测力计、一个金属块、两个相同的烧杯(分别装有一定量的水和煤油),对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进行探究.探究过程如图所示.
(1)由图中的实验过程可知,金属块在煤油中受到的浮力是
2.4
2.4
N.
(2)通过分析图中
B和C
B和C
两项,说明浮力大小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2011?天河区一模)小明在生活中发现木块总浮在水面,铁块却沉入水底,由此他提出两个问题:
问题1:浸入水中的铁块是否受到浮力?
问题2: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为此他设计并完成了如图所示实验.

(1)(b)、(c)图中弹簧测力计示数均小于(a)图中弹簧测力计示数,说明浸入水中的铁块
受到
受到
 (选填“受到”或“不受到”)浮力;
(2)做
(a)(c)(d)
(a)(c)(d)
(选填字母)三次实验,是为了探究铁块浸没在水中时所受浮力大小与深度是否有关;
(3)做(a)、(d)、(e)三次实验,是为了探究浮力大小与
液体密度
液体密度
的关系;
(4)小铁块的体积为100cm3,浸没在水中时受到的浮力是
1
1
N.
(g=10N/kg,ρ=1.0×103kg/m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2012?泸州)(1)在“探究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实验中,某同学用如图1所示的滑轮组做了多次实验,其中第4、5两次实验中只更换了动滑轮,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所示.
实验次数 钩码重
C1/N
动滑轮重
C2/N
钩码提升高度h1/m 弹簧测力计示数F/N 弹簧测力计上升高度
h2/m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η
1 2 0.5 0.1 0.85 0.3 78.4%
2 4 0.5 0.1 1.54 0,3 86.6%
3 6 0.5 0.1 2.24 0.3 89.3%
4 6 1 0.1 2.40 0.3 83.3%
5 6 2 0.1 2.74 0.3 73.3%
①这位同学在实验操作中,应该竖直向上
匀速
匀速
拉动弹簧测力计.
②对比分析1、2、3次实验数据,可以得到的初步结论是:使用同一滑轮组提升重物,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随物重的增加而
增大
增大

③对比分析3、4、5次实验数据,可以得到的初步结论是:在被提升的重物一定时,所用滑轮组的动滑轮越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

(2)小华测量一个实心玻璃球的密度,所用实验器材和操作步骤是:第一步,如图2甲所示,先将两个完全相同的烧杯分别放置在已调好的天平左右两个托盘中,再将玻璃球放入左盘烧杯中,同时向右盘烧杯中倒入一定量的水,并用滴管小心增减,直至天平平衡.第二步,将右盘烧杯中的水倒入量筒中,量筒示数如图2乙所示,则水的体积为
10
10
mL.第三步,用细线拴好玻璃球,轻放入量筒中,此时玻璃球和水的总体积如图2丙所示.由实验中测得的数据,小华得出实心玻璃球的质量为
10
10
g,密度为
2.5
2.5
g/cm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小可在学习了阿基米德原理后想到“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只跟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大小有关吗?”他猜想“物体受到浮力大小可能还跟物体的密度和浸入液体中的深度有关.”为了验证猜想,他选取了两块体积和形状都相同的实心铜块和铁块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铁块浸没在水中时所受的浮力为
0.5
0.5
N.
(2)如果要验证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是否与物体的密度有关,小可应该选取图中的
ABDE
ABDE
等四个步骤(填字母符号)进行对比.小可已经知道铜的密度大于铁的密度,那么根据他所选择的几个图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可以知道铜块受到的浮力
等于
等于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铁块受到的浮力.由此得出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与物体的密度
无关
无关
(选填“有关”或“无关”).
(3)小可根据图中A、C、D三步进行对比分析,发现随着物体浸入液体中深度的增加,物体受到的浮力在变大,于是他就得出了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跟浸入液体中的深度有关的结论.小可的结论是
错误
错误
(选填“正确”或“错误”),其原因是
忽视了物体排开水的体积的变化
忽视了物体排开水的体积的变化

(4)本实验采用的物理方法是
C
C

A.理想实验法       B.模型法     C.控制变量法    D.类比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