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物理 > 题目详情
17.综合问答:
小雨在海边游玩时,看到水中的鹅卵石变浅了,在阳光照射下,平静的海面有些地方银亮一片,非常刺眼.
知识点一:在海边游玩时,看到水中的鹅卵石变浅了;解释: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
知识点二:在阳光照射下,平静的海面有些地方银亮一片;解释:太阳光射到平静的海面上时,发生镜面反射,反射光线射向同一方向,因此当人沿着这一方向看去,就会有一部分反射光线射入人眼,非常刺眼.

分析 解决此类问题要根据生活常识挖掘潜在的物理知识,利用所学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解释,本题需要分别从光的折射、光的反射进行分析.

解答 答:
(1)在海边游玩时,看到水中的鹅卵石变浅了;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
(2)在阳光照射下,平静的海面有些地方银亮一片;太阳光射到平静的海面上时,发生镜面反射,反射光线射向同一方向,因此当人沿着这一方向看去,就会有一部分反射光线射入人眼,非常刺眼.

点评 此类问题是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是物理学习的主要目标,也是中考热点.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5.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R2=2.4Ω,R1是0~20Ω的滑动变阻器,电源电压U为6V,且保持不变,电流表A1的量程为0~0.6A,电流表A的量程为“0~3A”,为保证电流表的安全,R1接入电路的电阻不能小于12Ω.当把滑片P向右端移动的过程中,电流表A1指针转动的角度大于(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电流表A指针转动的角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多选题

8.2011年3月11日,日本当地时间14时46分,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9.0级地震并引发海啸,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海啸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其波高可达数十米,传播速度700~800km/h,这种“水墙”冲上陆地后所向披靡,往往造成对生命和财产的严重摧残,海啸具有(  )
A.动能B.重力势能C.弹性势能D.机械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5.如图所示,一束白光射到绿色物体的表面,该物体能反射其中的绿光.(填“能”或“不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2.在“测酒精密度”的试验中需要的器材有烧杯、天平、量筒等,写出正确的步骤:
①将酒精倒入烧杯中,用天平称出其总质量m1、②倒出一些酒精到量筒,测出倒出的体积V、③用天平称烧杯及剩余液体的质量m2,这样就可以计算出酒精的密度ρ=$\frac{{m}_{1}-{m}_{2}}{V}$.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多选题

2.某同学在探究“电阻上的电流跟两端电压的关系”时,利用甲图所示电路,在a、b两点间分别接入定值电阻甲和乙,通过调节滑动变阻器测得了多组数据,并根据数据绘制了两个电阻的U-I关系图象,如图乙所示.则下列正确的是(  )
A.甲的电阻为6Ω
B.甲的电阻小于乙的电阻
C.甲和乙并联后总电阻为2Ω
D.若将甲、乙并联后接在a、b两点间,当通过甲的电流为1A时,通过乙的电流为2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9.某同学学习了燃料的热值后,自己设计了一个实验来探究煤油和菜籽油的热值大小关系.他实验时组装了如图所示的两套规格完全相同的装置,并每隔1分钟记录了杯中水的温度(见下表).
加热时间/min0123456
甲杯水温/℃25272932343638
乙杯水温/℃25262728293031
(1)在安装、调整实验器材时,科学合理的顺序是(在甲图中):先调整固定B的位置,再调整固定A的位置(选填“A”或“B”).
(2)为保证实验结论的可靠性,实验时应控制两套装置中相同的量有加热时间和水的质量、初温.
(3)通过表中记录本的数据,你认为煤油和菜籽油两种燃料中,热值较大的是煤油.
(4)该同学实验前用天平测出了烧杯中水的质量及两油灯中燃料的质量,并根据记录的数据,利用比热容公式Q=cm(t-t0)计算出了水吸收的热量,他通过这些数据计算出煤油和菜籽油的热值.你认为他的计算结果与课本中给出的煤油和菜籽油的热值相比偏小(选填偏大、偏小或相等),原因是燃料不能完全燃烧并且热量有散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6.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有做功和热传递两种.冬天我们感觉手冷时,我们可以用热水袋焐一焐,这是用热传递方法使手的内能增加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7.投影机的光源是强光灯泡,发光时必须用风扇给它降温.现想设计投影仪的电路,要求带动风扇的电动机先启动后,灯泡才可以发光;电动机未启动,灯泡不可以发光.图中符合设计要求的是(  )
A.B.C.D.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