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物理 > 题目详情
6.在做“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实验时:某同学测得在杠杆平衡时的三组数据,请将所缺的一项填在表中:
实验次数动力F1(N)动力臂L1(cm)阻力F2(N)阻力臂力L2(cm)
10.98150.4930
21.17100.3930
31.470.29425
另一同学实验操作时按时按如下步骤进行:
A、将杠杆放在中点支架上.
B、记下两边钩码的重力,并用直尺量出它们的力臂,分别填入实验数据记录表中.
C、改变力和力臂的数值,做三次实验.
D、把钩码挂在杠杆两边,且改变钩码的位置,使杠杆平衡.
E、求出各次实验的动力乘以动力臂及阻力乘以阻力臂的值.
试回答下列问题:
(1)该同学实验操作的正确顺序是ADBCE.
(2)该同学在第A步操作后,漏掉一个重要步骤,其内容是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保持平衡,这样做的目的是便于测量力臂.
(3)当正确完成了此实验后,可以得出的结论是:F1L1=F2L2

分析 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计算出表格中需要的数据.
(1)实验的步骤应为实验过程、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首先要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保持平衡,然后在杠杆支点两边挂钩码使杠杆平衡,为了使结论更具有说服力,需多做几次,记录数据分析数据,最后得出结论.
(2)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时,首先把杠杆支在支架上,然后调节平衡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最后才挂钩码进行探究
(3)根据记录的结果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解答 解:
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对于第3次实验:
1.47N×L1=0.294N×25cm,
得L1=50cm.
(1)根据实验的基本步骤,所以首先为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后挂钩码进行实验,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保持平衡,并记录数据.改变力和力臂再做几次,并记录数据.最后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正确顺序为:ADBCE.
(2)在A、将杠杆放在中点支架上步骤之后还要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这个步骤的目的是为了便于读出力臂大小.
(3)分析数据发现,这三次实验中,都存在的规律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或F1L1=F2L2).
故答案为:50;(1)ADBCE(2)A;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保持平衡;便于测量力臂;(3)F1L1=F2L2

点评 此题主要是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掌握实验的操作过程,知道实验中为什么保持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6.如图所示是小明用来研究液体内部压强特点的实验装置,容器中间用隔板分成左右两边,隔板下部有一圆孔用薄橡皮膜封闭,橡皮膜两侧压强不同时会凹向深度小的一侧.
(1)他在容器两边各倒入适量的水,实验现象如图所示.可以判断右边水产生的压强较大,你作出判断的依据是橡皮膜向左边凸,这种现象说明液体压强与深度有关.
(2)小明在知道了液体内部压强特点后,想用以上实验装置来比较不同液体的密度大小,他设计的简要实验步骤如下:
①在容器两边分别装入深度相同、密度不同的甲、乙两种液体;
②观察橡皮膜的变形情况,判断两种液体密度的大小关系;
请你写出判断两种液体密度大小的方法:
判断方法:若橡皮膜向左边凸,则右边液体密度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7.如图甲所示是某兴趣小组在做“伏安法测电阻”实验中分别作出R1、R2的U-I图象.小丽利用R1、R2两个电阻设计了如图乙所示的实验电路,闭合开关,电流表示数为0.6A,若将R1、R2串联接入图乙中电源两端,则电路消耗的总功率为2.4W;若将R1、R2并联接入2V的电源两端,则电路消耗的总功率为1.2W.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4.在人体中有许许多多杠杆,甚至踮一下脚尖都是人体杠杆在起作用.如图所示.人以O(填字母)为支点;通过小腿腓肠肌用力,踮起脚尖,按杠杆的分类,这是一个省力杠杆(填“省力”或“费力”).如果一位中学生的体重500N,踮起脚时,假设重力的作用线正好通过杠杆的中心,则踮起时每只脚的腓肠肌所产生的力为125N.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高台跳雪运动员从赛道高处滑下,即将到达赛道底部时,运动员双脚使劲一蹬,顺势跃向空中,然后上身前倾,双臂后摆,向前滑翔,两边的雪松飞快地向后掠过,最终,滑雪板稳稳接触地面.
请结合上述情境,仿照示例写出高台跳雪运动中包含的两个物理知识.
示例:双臂后摆--减小阻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由图甲可知,该凸透镜的焦距是15.0cm.
(2)如图乙所示,若想在光屏上(光屏未画出)得到烛焰清晰放大的实像,则烛焰应位于透镜左侧a、b、c、d四个位置中的c位置.
(3)小明在给兄弟班级照毕业像时,发现两旁还有同学没有进入观景框内,他应将照相机远离(填“靠近”或“远离”)被拍照的同学,才能在观景框内看到全班同学清晰的画面.
(4)小明进一步学习知道了眼球的成像原理.一束来自远处的光经眼球的角膜和晶状体折射后所成的像落在视网膜前(填“前”或“后”),这就是近视眼,矫正方法是戴一副由凹(填“凸”或“凹”)透镜片做的眼镜.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8.在探究水的沸腾实验中,某同学提出如下问题,水沸腾后如果继续加热是不是温度越来越高?实验过程中记录数据如表:
时间/min678910111213141516
温度/℃9596979898989598989898
(1)他仔细观察到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上升时的情况,如图所示.图乙是水在沸腾前的情况.
(2)以上数据中,明显错误的是第12min的记录.
(3)分析数据可知,水的沸点是98℃.
(4)由实验结果可以得出水沸腾时的规律是: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5)在做实验时,发现从开始给水加热到水开始沸腾所用的时间过长,请你帮助他找出可能存在的原因.(写出一种即可)水的初温太低(或水的质量太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5.铜、铅的比热容之比是3:1,一铜块和一铅块质量之比是2:3,若它们吸收相同的热量,升高温度之比是(  )
A.1:2B.2:1C.2:9D.9: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6.半分钟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量是15C.则通过导体的电流是0.5A.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