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物理 > 题目详情

某校初三同学在做重力势能相关实验的时候,发现自由下落的弹性小球碰撞地面后反弹上升的最大高度总小于原来下落的高度,这说明弹性小球在碰撞地面过程中有机械能损失。为了探究自由下落的弹性小球在碰撞地面过程中损失的机械能的大小∆E与哪些因素有关,他们分别让同一弹性小球从某一高度自由下落碰撞地面,通过测量该弹性小球下落高度与反弹上升的最大高度的差值∆h,来比较损失的机械能的大小∆E,实验过程如图(a)、(b)和(c)所示(∆h3<∆h1<∆h2)。请仔细观察图中的现象和测量结果,并分析归纳得出初步结论。

①分析比较图中的(a)和(b)两图可知:自由下落的同一弹性小球碰撞同种材料的地面,下落高度较大时,_______。

②分析比较图中的(b)和(c)两图可知:_______。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2017年秋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期末测试卷 题型:选择题

一支蜡烛位于凸透镜前,调节好透镜和光屏位置后,在光屏上呈现缩小、倒立的像;若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动,将蜡烛和光屏的位置对调一下,则在光屏上( )。

A. 无法成像 B. 呈现放大、正立的像

C. 呈现放大、倒立的像 D. 呈现缩小、倒立的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2017秋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期末测试 题型:作图题

如图,P为平放的平面镜上方的一块挡板,BA、DC为挡板左侧一点光源S发出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的两条反射光线,试作出点光源S的位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2017秋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期末测试 题型:选择题

《掩耳盗铃》这则寓言出自战国时期吕不韦所著的《吕氏春秋·自知》。这则寓言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饰行为。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讲,盗铃者是采用了哪种途径来减弱铃铛所产生的噪声传入他的耳朵里( )

A. 在噪声的产生处减弱

B. 在噪声的传播过程中减弱

C. 在噪声的接收处减弱

D. 盗铃者采用“掩耳”的方法不能减弱噪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2015-2016学年江苏扬州中学教育集团树人学校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农谚是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总结得来的,具有一定的科学道理.下列关于“霜前冷,雪后寒”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

A.霜是小水滴凝固形成,雪是水蒸气凝华形成,均需吸热,所以“霜前冷,雪后寒”

B.霜和雪均是水蒸气凝华形成,需要吸热,所以“霜前冷,雪后寒”

C.霜是水蒸气凝华形成,只有温度足够低时水蒸气才能凝华,所以霜前冷

D.雪是小水滴凝固形成,下雪后雪熔化需要吸热,所以雪后寒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2015-2016学年北京市九年级上期末物理模拟试卷(解析版) 题型:实验题

如图所示,小文同学在做“观察平面镜成像”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垂直架在一把直尺的上面,再取两段相同的蜡烛A和B一前一后竖放在直尺上,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进行观察,.在此实验中:

(1)直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像与物 的关系.

(2)两段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物与像 的关系.

(3)对着玻璃板既可看到前面蜡烛在玻璃板后所成的像,同时又可看到放在玻璃板后的蜡烛.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两者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像

B.两者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像

C.前者是光的折射形成的像,后者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像

D.前者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像,后者是光的折射形成的像

(4)移去后面的蜡烛,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选填“能”或“不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2015-2016学年北京市九年级上期末物理模拟试卷(解析版) 题型:填空题

单位换算:0.036A= m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2017届黑龙江省牡丹江管理局北斗星协会九年级中考二模物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生活处处有物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筷子夹取食物时,利用了摩擦力

B.公交车内的破窗锤是通过增大受力面积的方法来减小压强

C.打开醋瓶能闻到酸味说明分子做无规则运动

D.驾驶员在驾驶车辆时需系上安全带是防止惯性带来的伤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河南省207届九年级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物理试卷 题型:填空题

2012年2月,首批“长鼻子”校车在南京投入使用,如图所示.

(1)校车行驶过程中,以司机为参照物,路边的树是   (选填“运动”或“静止”)的.(2)每个座位都有安全带是为了防止汽车紧急刹车时,学生由于具有   而造成的伤害.

(3)小明早晨7点乘校车去上学,7点24分到达学校,设小车行驶的平均速度为30km/h,则小明乘车地点到学校的路程是   km.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