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物理 > 题目详情
4.质量相等的甲乙两个降落伞在空中以不同速度匀速直线下降,以甲降落伞为参照物,则乙降落伞是的运动(选填“运动”或“静止”);若甲的速度是5m/s,乙的速度是4m/s,它们所受到向上的阻力F、F之比是1:1.

分析 (1)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保持不变,则物体是静止的,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不断变化,则物体是运动的.
(2)两个降落伞的质量相同,根据G=mg求出的重力相同.
甲乙运动速度虽然不同,但是都是在进行匀速直线运动,都受到平衡力的作用,根据平衡力的条件判断受到阻力大小,判断阻力之比.

解答 解:(1)甲和乙两个降落伞的下落速度不同,以甲降落伞为参照物,乙降落伞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所以乙降落伞是运动的;
(2)两个降落伞的质量相同,根据G=mg可知重力相同,即G=G
甲以5m/s的速度匀速直线下降,甲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和竖直向上的阻力作用,这两个力是平衡力,大小相等,故F=G
乙以4m/s的速度匀速直线下降,乙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和竖直向上的阻力作用,这两个力是平衡力,大小相等,故F=G
因为G=G
所以F=F
F:F=1:1.
故答案为:运动;1:1.

点评 本题考查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和平衡力的相关知识;要明确:静止的物体和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受到平衡力的作用,根据平衡力的条件判断力的大小和力的方向是常用的一种方法,要熟练掌握.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4.滑板车是中学生喜爱的玩具之一.用脚蹬地,滑板车会沿地面向前运动,这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如果不再蹬地,滑板车的速度会越来越慢,最后停下来,这是因为它在运动中受到阻力,这表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滑板车在滑动过程中越来越慢时,其与地面的摩擦力不变.滑板车静止时,受到的一对平衡力是车自身的重力和地面的支持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5.下列关于实验仪器使用方法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时,向右盘加减砝码并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
B.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读数时可以将温度计从液体中取出
C.用体温计测量沸水温度跟精确
D.使用量筒测量水的体积,读数时视线应该与凹液面底部相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2.如图所示,F、O分别为凸透镜的焦点和光心,请在图中分别画出2条入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的折射光线.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9.小明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
(1)将一束平行光射向凸透镜,得到如图甲所示的光路图,则该透镜的焦距为10cm.
(2)如图乙是小明“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图,如果你是他的合作者,请你帮他指出该装置中的两处错误:①蜡烛与凸透镜位置放反了;②焰心、光心、屏心不在同一高度.
(3)错误改正后,小明将凸透镜固定在50cm处,小明将点燃的蜡烛靠近凸透镜,当烛焰移至35cm处,移动光屏,在屏上得到清晰的倒立、放大的实像,投影仪(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应用这一原理制成.
(4)在探究过程中,小明仔细观察光具座,发现它所标最大刻度是100cm,他手边现有焦距分别为10cm,30cm,40cm的凸透镜,你认为选择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比较合适.
(5)在做完凸透镜成像实验后,小明把图丙中的凸透镜看作眼睛的晶状体,光屏看作是视网膜.给凸透镜“戴”上近视眼镜,使烛焰在“视网膜”上成一清晰的像.若“取下”近视眼镜,为使光屏上的像清晰,在保持烛焰和透镜位置不变的条件下,应将光屏靠近透镜(选填“远离”“靠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9.如图所示,小明从滑梯上滑下,越来越快,臀部有灼热感.“灼热感”是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的结果,这个内能的改变过程是通过做功方式实现的.小明在下滑的过程中,他的动能增大,重力势能减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6.“五一”爸爸驾驶如图所示的汽车带小明去郊外游玩,当汽车在高速公路上高速行驶时,爸爸对小明说感觉车有些“飘”.请帮助小明分析车“飘”的原因,并举一个与上述物理知识相同的生活实例或实验现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3.某导体接入电路,通电10s,流过它的电量为5C,则通过它的电流为1A,如果导体电阻为20Ω,则加在它两端的电压为20V.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4.二极管是一种电学元件,它最重要的特性就是单向导电性,在集成电路中有广泛的应用,它主要是由半导体材料制成的.核电站所用的核燃料属于不可再生(选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人体的安全电压是不高于36V.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