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物理 > 题目详情
8.如图所示,某同学用自制的水透镜来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当向水透镜里注水时,水透镜的焦距将变小;当从水透镜里抽水时,水透镜的焦距将变大.

(1)如图甲所示,一束平行于主光轴的光射向水透镜,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光斑,则此时水透镜的焦距为8.0cm,实验前应调节烛焰、水透镜和光屏三者中心在同一高度;
(2)该同学移动蜡烛、水透镜和光屏至图乙所示位置时,恰能在光屏上看到清晰的像,利用此成像特点可制成照相机(选填“照相机”或“投影仪”);
(3)在图乙所示实验场景下,该同学把自己的眼镜给水透镜“戴上”(如图丙),当向水透镜里注入适量的水后,他发现烛焰的像再次变得清晰,由此判断该同学戴的是近视眼镜(选填“近视”或“远视”).

分析 (1)通过图所示的现象,结合凸透镜焦点的定义即可确定该凸透镜的焦距.实验前要调节烛焰、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2)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大于像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物距小于像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投影仪;
(3)当向水透镜里注入适量的水,可增强其会聚能力;近视眼矫正方法,需佩戴具有发散作用的凹透镜.

解答 解:(1)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会聚在主光轴上一点,这点是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是凸透镜的焦距,所以凸透镜的焦距f=18.0cm-10.0cm=8.0cm;
实验前应先调节光具座上烛焰、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这样可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
(2)如图,物距大于像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
(3)当向水透镜里注入适量的水后,对光线的会聚能力增强,发现烛焰的像再次变得清晰,说明水透镜原来“戴上”的是具有发散作用的凹透镜,由于凹透镜可用来纠正近视眼,所以该同学是近视眼.
故答案为:(1)8.00;同一高度;(2)照相机;(3)近视.

点评 本题首先确定凸透镜的焦距,然后根据凸透镜成像的几种情况进行判断,掌握凸透镜的成像的几种情况是重点.此题不仅考查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还考查了对远视眼的成因和矫正方法的掌握.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5.用细线绑住干净的玻璃板,将玻璃板吊在弹簧测力计的下面,静止时测力计示数为F1;又使玻璃板水平接触水面,然后稍稍用力向上拉玻璃板,且没有离开水面,如图所示,测力计示数为F2;再将玻璃板慢慢浸没在水中,玻璃板没有接触杯底,静止时测力计示数为F3.则(  )
A.F2>F1>F3B.F1>F2>F3C.F2>F1=F3D.F1=F2=F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9.小明用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如图所示

(1)要使像能够成在光屏的中央,应将光屏向下调整(上/下);
(2)实验过程中,当烛焰距凸透镜15cm时,移动光屏至某一位置,在光屏上得到一等大清晰的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是7.5cm;
(3)接着使烛焰向左移动一定距离,为了在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可以在烛焰和凸透镜之间增加一个度数合适的近视(近视/远视)眼镜.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6.小辉进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如图所示,实验桌上备有带支架的蜡烛、光屏、两个焦距不同的凸透镜A和凸透镜B、平行光光源(接通电源后可发出平行光)、光具座等器材,将平行光源、凸透镜、光屏靠在一起调节至同一水平高度.

(1)小辉首先测量凸透镜A的焦距:将凸透镜A固定在光具座上50cm刻线处,平行光光源发出平行于透镜主光轴的平行光照射到凸透镜A上,在透镜另一侧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的光斑最小,如图所示,凸透镜A的焦距f1=Dcm;
A.5      B.50      C.45      D.10
(2)保持凸透镜A位置不变,将点燃的蜡烛放在光具座上35cm刻线处时,移动光屏,可以在在光屏上呈现出像,此成像特点常应用在C上;
A.放大镜      B.照相机        C.幻灯机
(3)保持蜡烛位置不变,小华用焦距f 2为7cm的凸透镜B替换凸透镜A,将凸透镜B固定在光具座上50cm刻线处,若想在光屛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向A移动.
A.左          B.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3.小明的妈妈买了一件工艺品,小明想测量一下它的密度,于是利用天平、大、小烧杯和水等器材,进行了以下测量:
(1)小明测工艺品质量的操作步骤如下:
A.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调节横梁平衡时,应先将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 然后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央;
B.称量时,发现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左侧,应在右盘中添加砝码 或移动游码使天平重新恢复平衡,测出工艺品的质量为m.
(2)小明测工艺品体积的操作步骤如下:
A.测出小空烧杯的质量m1
B.把装了水的大烧杯和空的小烧杯如图甲放置
C.把工艺品缓缓放入大烧杯中,大烧杯部分水溢进小烧杯
D.测出承接了溢出水的小烧杯的总质量m2
上面实验B中的一处错误是:大烧杯中的水没有加满.
若按这种错误的方式测出的工艺品的密度会偏大(选填“偏大”或“偏小”).
(3)若步骤B中的错误已改正,则工艺品密度的表达式ρ工艺品=$\frac{m}{{m}_{2}-{m}_{1}}{ρ}_{水}$(用本题出现过的物理量符号表示,水的密度用ρ表示)
【拓展】小明又用弹簧测力计、纯水和烧杯测量工艺品的密度,他首先将重为3.4N的金属块和工艺品用细线与弹簧测力计连接,如图乙所示;然后将工艺品浸入纯水中,他发现当工艺品浸入水中一半时弹簧测力计示数为5.5N,刚好全部浸没时示数为5.4N,则可确定工艺品的密度为5.5×103 kg/m3(g取10N/k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3.一位建筑工人要把建筑材料运送到楼上,他使用了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升降.已知吊篮的质量为m1,建筑材料的质量为m2,人对绳子的拉力为F,吊篮在拉力的作用下匀速上升了h,不计绳重和轮与轴的摩擦.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有用功为m2gh,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frac{{m}_{2}g}{2F}$
B.额外功为m1gh,动滑轮重为2F-m2g
C.拉力F=$\frac{1}{2}$(m1+m2)g,动滑轮上升的距离为h
D.总功为3Fh,人拉绳子移动的距离为3h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20.如图所示,用压强计研究液体内部的压强:

(1)当压强计的金属盒在空气中时,U形管两边的液面应当相平,而小明同学却观察到如图a所示的情景.,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U形管左支管液面上方的气压大于 大气压(填“大于”、“小于”或“等于”);调节的方法是:B
A.将此时右边支管中高出的液体倒出    B.取下软管重新安装
(2)小明做了如图(b)所示的检查.当用手指按压(不论轻压还是重压)橡皮膜时,发现U形管两边液柱的高度几乎不变化.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气密性不好.
(3)比较c、d图实验,说明在同种液体中,深度越深,液体的压强越大;
(4)比较d、e图实验,说明同种液体在同一深度各个方向压强相等;
(5)在实验的过程中,小明发现根据压强计液面高度差计算出的压强p1和用烧杯液体深度计算出的压强p2不相等,同学们讨论发现是由于橡皮膜发生形变导致p1小于 p2(选填“大于”、“小于”或“无法判断”)
(6)他换用其他液体探究液体压强与液体密度的关系,当探头在液体中的深度相同时,U形管左右两侧液面的高度差对比不明显,则下面操作不能使两侧液面高度差对比更加明显的是③ (选填序号)
①烧杯中换密度差更大的液体   ②U形管中换用密度更小的酒精  ③将U型管换成细一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7.钱宝玉老师是一位马拉松运动健将,他在一次10km训练中,跑完全程用了43min20s,则钱老师跑完全程的平均速度约为3.8m/s(请保留一位小数).跑步中,钱老师感觉路边的路灯都在往后退,他是以自己为参照物的.跑步结束后,钱老师又参加了跳绳活动,他在lmin内跳了180次绳,每次起跳的高度约5cm,则他跳绳的功率最接近于哪个选项?③. (只选填序号:①1W  ②10W  ③100W   ④1000W)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8.下列有关光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在岸上看池水比实际浅是从空气射入水中的光在水面处发生折射的缘故
B.古时,人们用日晷计时利用了光沿直线传播
C.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中不能选择梳妆镜,唯一的原因就是会产生两个像
D.利用三棱镜将光分解成七色光是光的反射现象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