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物理 > 题目详情
1.某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请你帮他完成下列内容.
(1)如图所示,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依次放在水平桌面上,点燃蜡烛后,调节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使它们的中心位于同一高度,其目的是使像成在光屏中央.
(2)下表是他实验时记录的几组数据:
试验次数物距u/cm像距v/cm
13015
22020
31530
45/
①由实验数据可知该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
②第3次试验时所成像的特点可应用在投影仪上(选填“投影仪”、“照相机”或“放大镜”).
③第4次实验时移动光屏,发现光屏上只有光斑(图中未画出).下列关于光斑的说法正确的是:C(填写选项字母).
A.光斑是烛焰所成的实像
B.光斑是烛焰所成的虚像
C.光斑是烛焰发出的光折射到光屏上形成的
(3)另一小组的同学讲蜡烛和透镜固定,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原因可能是物距小于焦距,成了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

分析 (1)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在桌面上依次放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在同一条直线上,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像才能呈在光屏的中央位置.
(2))①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u=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v=2f=u;
②凸透镜成实像时,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f<v<2f;f<u<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v>2f;可知u>v,成倒立缩小实像,u<v时成倒立放大实像;生活中的投影仪便是利用凸透镜能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的原理制成的;
③物体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时,成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光屏上不能承接,光屏上的光斑是烛焰发出的光折射到光屏上形成的;
(3)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若光屏上没有像,可能是因为物距小于焦距,成了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有可能光屏、凸透镜和烛焰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上,像无法成在光屏上;有可能物体在焦点上,不能成像.

解答 解:(1)点燃蜡烛后,调节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使它们的中心位于同一高度,像才能呈在光屏的中央位置.
(2))①当u=2f,凸透镜成倒立等大的实像,v=2f=u,由表1中第2次实验数据可知:u=v=2f=20cm,得f=10cm;
②表1中第3次数据可知u=15cm,而f=10cm,满足f<u<2f,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这原理应用生活中的投影仪中;
③表1中第4次试验数据可知u=5cm<f,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虚像不会在光屏上呈现,所以光屏上的光斑是烛焰发出的光折射到光屏上形成的;
(3)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在光屏上得到像,可能是物距小于焦距,成了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也有可能光屏、凸透镜和烛焰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上,像无法成在光屏上;还有可能物体在焦点上,不能成像.
故答案为:(1)同一高度;光屏中央;(2)①10;②投影仪;③C;(3)物距小于焦距,成了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

点评 本题是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综合运用,要求我们既要掌握从实验记录数据中归纳出一般性的规律,又要能把这些规律与日常生活中应用结合起来,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是一道不错的有关凸透镜成像的综合性试题.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1.如图1所示测量木块长度中,读数方式正确的是B(选填“A”或“B”),木块的长度是2.48cm.图2所示秒表的示数是63s.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2.学习了光学知识后,爱动脑筋的小桐和小朵想自己探究小孔成像现象.如图所示,她们给两个空罐的底部中央分别打上一个圆孔和一个方孔,再用两片半透明的塑料膜蒙在空罐的口上.分别将小孔对着烛焰和灯丝,可以看到烛焰和灯丝通过小孔所成的像.
(1)分析比较甲、乙两图,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物体通过小孔所成的像与孔的形状无关
(2)分析比较甲、丙两图,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所成的像的形状由物体的形状决定
(3)通过实验,可以看到烛焰和灯丝在塑料膜上成的都是倒立(选填“正立”或“倒立”)的实像,说明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
(4)树荫下的圆形光斑就是太阳通过树叶间的小孔在地面上所成的实像.
(5)该同学发现发光体和小孔的位置固定后,屏离小孔越远,像就越大.他测出了不同距离时像的高度,并将实验结果填在了表格中,根据表中的数据可以得到的结论是:像的高度h与像到小孔的距离S成正比.
像到小孔的距离S/cm2.04.06.08.010.0
像的高度h/cm1.02.03.04.05.0
(6)如果用不透光的黑纸把圆形小孔蒙起一半,留一个半圆形小孔透光,控制其他条件不变,蒙起后与蒙起前比较像发生的变化有亮度减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9.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时:
(1)图甲为某同学实验时测沸水温度的情形,他的错误之处是:温度计的玻璃泡接触到了烧杯的底部
(2)纠正错误后,他观察到从开始加热至水沸腾,所用时间过长,(你写出第三条)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①水的开始温度较低.
②没有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
③烧杯中水的质量太多.
(3)水沸腾时温度计的读数如图乙所示,则水的沸点是99℃,水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但是要不断吸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6.如图所示,太阳光穿过树林,形成光柱是光的直线传播 现象;雨过天晴,远处的天空,出现美丽的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我国是世界上电视用户最多的国家,彩色电视机屏幕上各种艳丽色彩是由红、绿、蓝三种光通过适当的比例混合得到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6.排纵队时,如果看到前一位同学挡住了前面所有的人,队就排直了,这是利用了光的直线传播原理;教室里的同学从不同的角度都能看到黑板上写的字,这是光照在字上,发生了漫(选填“镜面”或“漫”)反射;用重垂线可以检查竖直墙壁上的画是否挂正,这利用的是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B超检查时,探头向人体发出和接收的是超声(选填“超声”或“次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3.小红用如图所示电路探究“串联电路中用电器两端的电压与总电压的关系”.
(1)连完最后一根导线灯泡就发光(电压表未连入),存在的问题是连接电路时没有断开开关.
(2)正确操作后,闭合开关,发现两灯都不亮,电压表的示数接近电源电压,如果
是一个灯泡发生故障,则故障的原因是L1开路.
(3)测完L1的电压后,为了省时间,小红采用以下方法:电压表所接的C接点不
动,只断开B接点,并改接到A接点上,这样操作带来的后果是电压表正负接线柱接反了.
(4)方法改进后,所测出AB、BC、AC间的电压记录在下面表格中.
AC间的电压BC间的电压AB间的电压
1.4V1.4V2.8V
于是得出结论:串联电路中,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电压之和;这样实验在设计方案上还存在的不足之处是?只做一次实验得出的实验结论具有偶然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0.阅读下列短文,回答短文后的问题:在探究“电流跟电压、
电阻的关系”的过程中,一些同学做出了以下猜想:
猜想 A:电流可能跟电压成正比;
猜想 B:电流可能跟电阻成反比;
猜想 C:电阻可能跟电压成正比.
为了检验上述猜想是否正确,某同学按如图所示的电路图连接实物进行实验探究,并设计如下探究方案:
(l)在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置于右.(选填“最左”“最右”)
步骤 1:保持定值电阻 R 的阻值不变,闭合开关后,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使 R 两端的电压成整数倍变化,分别读出并记录对应于不同电压的电流表的示数如表1,步骤(1)中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是使R两端的电压成整数倍变化.
步骤 2:换用不同的定值电阻,使电阻成整数倍变化,如 5Ω、10Ω、15Ω等,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保持每次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不变,分别读出并记录对应于不同阻值的电流表的示数如表2.
(2)“步骤 2”的设计目的是为了检验上述猜想( A、B、C ) 中哪一个?答:B.此步骤中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是保持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不变,如果把电阻R由5Ω换成10Ω,滑动变阻器R’的滑片应向右(“左”或“右”)移动.
(3)你认为“猜想 C”是否正确?答:不正确.
表一电阻R=15Ω
 电压U(V) 1.5 3 4.5
 电流I(A) 0.1 0.2 0.3
表二
 电阻R(Ω) 5 10 20
 电流(I) 0.4 0.2 0.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1.电压是产生电流的原因,电阻一定时,电压越高,电流越大,电阻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电压一定时,电阻越大,电流越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