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有一个铜球不知它是空心还是实心,小明同学先用调节平衡的天平测量了一个空烧杯的质量为25克,然后将铜球放在一空烧杯中再次测量了它们的总质量为114克,接着在烧杯中注了水,又测量它们的总质量为180克,最后楚明同学取出铜球并在杯中加满水测量了杯子和水的总质量为111克。
请通过计算分析判断该铜球是空心还是实心?如是空心,求出空心部分的体积为多少?如果在空心部分加满煤油,则该铜球的总的重力为多少N? (已知ρ铜=8.9×103 Kg/m3,已知ρ煤油=0.8×103 Kg/m3 ,g=10N/Kg)
【答案】89g 20cm 空心的 10cm 0.97N
【解析】解:(1)铜球的质量m=114g-25g=89g,
烧杯中装满水,水的质量m水=111g-25g=86g,
铜球放入杯中时,杯中水的质量m水’=180g-114g=66g,所以铜球排开水的质量m排=m水- m水’=86g-66g=20g,所以铜球的体积,
质量为m=89g铜球的铜的体积为 ,
因为V球>V铜,所以铜球是空心的。
空心体积V空=V球-V铜=20cm3-10cm3=10cm3,
(2)空心部分加满煤油,V煤油=V空=10cm3,由可得,
m煤油=ρ煤油×V空=0.8g/cm3×10cm3=8g,
m总=m煤油+m铜=8g+89g=97g=0.097kg,
G总=m总g=0.097kg×10N/kg=0.97N。
答:铜球是空心的,空心部分的体积为10cm3;如果在空心部分加满煤油,则该铜球的总的重力0.97N。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甲所示的电路中,电压表Vl和V2的示数之比为1:3,则定值电阻R1:R2= ; 若将电阻R1、R2改接为如图乙所示的电路,则电流表A1、A2的示数之比为 ;在相同的时间内R1、R2消耗的电能之比为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一只小鸟在平静的湖面上方飞过,当小鸟距水面3m时,小鸟在湖面的“倒影”是 (选填“实”或“虚”)像,该“倒影”距小鸟 m.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所示,在外力F的作用下木块和小车一起以速度v沿水平地面向右匀速直线运动,(不计空气阻力),以下三组力属于平衡力的是 ( )
①小车的重力与地面对小车的支持力
②小车对木块的摩擦力与木块受到的水平拉力
③地面对小车的摩擦力与木块对小车的摩擦力
A. 仅① B. ②③ C. 仅② D. ①②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2016四川广安卷】有一种炊具叫“高压锅”.“高压锅”中的“压”字的含义指的是 (选填“压强”或“压力”);“高压锅”能更快地煮熟食物,不仅节约了时间,更节约了能源.“高压锅”能更快煮熟食物是利用了“气压增大,沸点 ”的原理(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实验桌上有如下实验器材:稳压电源一个(电源电压不作为已知)、阻值已知的定值电阻R0一个,滑动变阻器一个,电流表、电压表各一块,开关一个,导线若干。请选用上述实验器材设计一个实验,证明“电源电压U保持不变时,定值电阻R0消耗的电功率P0跟通过它的电流I的关系为: P0=aI2(a为常数)。画出实验电路图,写出实验步骤,并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所示的甲、乙两图分别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将点燃的蜡烛A整立在玻璃板前面,再拿一支跟它完全相同的未点燃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样操作的目的是为了 ,同时也证明了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2)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调整蜡烛、透镜和光屏到图乙所示位置时,光屏上出现清晰的烛焰的像,此时甲、乙两图中平面镜与凸透镜所成像的不同点是 ,此时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动,将蜡烛逐渐向凸透镜的焦点靠近,要想在光屏上观察到清晰的烛焰的像,则光屏应从图乙的位置向 (选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所成像的大小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根据图所示的白炽灯的铭牌可以判断( )
A.两灯发光时,甲灯一定比乙灯亮
B.甲灯的电阻大于乙灯的电阻
C.两灯并联且都发光时,甲灯的电功率是乙灯电功率的4倍
D.正常发光时,甲灯消耗的电能是乙灯消耗电能的4倍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