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物理 > 题目详情
11.在做“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时,小李采用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两个透明的容器中密闭了等量的空气,U型管中液面高度变化反映了密闭空气温度的变化.

(1)若通电时间相同,发现B玻璃管内液面上升较高,这表明:在电流和通电时间相同的情况下,导体的电阻越大,产生的热量越多;
(2)你认为乙图所示装置是用来研究电流通过电阻丝产生的热量与电流的关系;
(3)该实验中用到的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是转换法和控制变量法.

分析 电流产生的热量跟电流大小、电阻大小、通电时间有关.
(1)探究电流产生热量跟电阻关系时,控制通电时间和电流不变;
(2)探究电流产生热量跟通电时间关系时,控制电流和电阻不变;
(3)探究电流产生的热量跟电流大小和电阻大小关系时运用了控制变量法;
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热量的多少不能直接观察,但液体温度的变化可以通过液面高度差的变化来反映,体现的是转换思想.

解答 解:(1)将容器中的电阻丝串联起来接到电源两端,通过它们的电流I与通电时间t相同,左边容器中的电阻小于右边容器中的电阻,由Q=I2Rt可知,右边容器中的电阻产生的热量多,温度升得较快,这表明:在相同时间内,电流相同的情况下,电阻越大,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的热量越多;
(2)装置中一个5Ω的电阻与两个5Ω的电阻并联后再串联,根据串联电路的电流特点可知,右端两个电阻的总电流和左端的电阻电流相等,即I=I,两个5Ω的电阻并联,根据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知I=I1+I2,两电阻阻值相等,则支路中电流相等,I1=I2,所以右边容器中的通过电阻的电流是左侧通过电流的一半,由Q=I2Rt可知,左边容器中的电阻产生的热量多,温度升得较快;这表明:在相同时间内,电阻相同,电流越大,通过导体时产生的热量越多;
(3)该实验中用到的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是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
故答案为:(1)电阻;(2)电流;(3)控制变量.

点评 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与电阻的关系”实验的理解和掌握,注意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的运用,同时考查了学生对焦耳定律变形公式的理解和掌握,难度较大.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如图所示,通过动滑轮匀速提起重物G时,向三个方向拉动的力分别为F1、F2、F3,则这三个力大小关系是(  )
A.F1最大B.F2最大C.F3最大D.一样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2.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中,应先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样做是为了便于测量力臂;如发现杠杆左端偏高,则可将右端的平衡螺母向左调节.如图所示,小程同学进行了5次实验,实验时所用的每个钩码重0.5N,杠杆上每一格长5cm,所记录实验数据如表所示.
实验
次数
阻力
F2/N
阻力臂
L2/cm
动力
F1/N
动力臂
L1/cm
1120120
21.510115
31200.820
41.550.625
51.5100.7
(1)由于粗心大意,小程在记录数据时,第4次实验的某个数据记录错了,这个数据的正确值是10cm(需要填上该数据的数值及单位).
(2)改正错误后,他在分析数据时发现,第3组数据出现了明显的异常,造成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弹簧测力计向下拉时,受测力计的外壳重力的影响.
(3)分析表中数据,可以初步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是:F1L1=F2L2
(4)第5次实验中弹簧测力计的读数比第4次的大,最根本的原因是拉力方向未与杠杆平衡,动力臂变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9.下列哪种现象不能用水的比热容大这一特性来解释(  )
A.夏天海边的沙子烫脚而海水却很凉
B.冬天暖气设备用水用为介质传递热量
C.空调房间里放盆水增加湿度
D.晚上向秧苗田里放水,以防冻坏秧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6.下列是对日常生活中一些物理量的估测,其中最接近实际的是(  )
A.家庭节能灯中的电流约为1.5AB.一块手机电池的电压约3.7V
C.手电筒中小灯泡灯丝的电阻约0.1ΩD.家用电风扇的额定功率约2000W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6.检查视力时,视力表放在被测者头部的后上方,被测者识别对面墙上镜子里的像(如图所示),则视力表在平面镜中的像与被测者相距(  )
A.2.2mB.2.6mC.4.8mD.5.2m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3.全国中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数据表明:中学生近视发生率约为55.22%,且急剧低龄化,如图所示,乙(选填“甲”或“乙”)图表示近视眼折光系统的光路示意图,矫正近视眼应佩戴凹(选填“凸”或“凹”)透镜制成的眼镜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0.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由图甲可知,该凸透镜的焦距是15cm.
(2)实验前,应调节凸透镜、蜡烛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同时注意将凸透镜(填“凸透镜”、“蜡烛”或“光屏”)摆放在另外两个元件的中间.
(3)小明经调节在光屏上得到了一个清晰的像,但像的位置偏高(如乙图所示),为了使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央,应把蜡烛向上(选填“上”或“下”)调.
(4)调节好蜡烛的高度后,她把蜡烛移到A点处,此时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这这次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
(5)如图乙所示,若想在光屏上(光屏未画出)得到烛焰清晰放大的实像,则烛焰应位于透镜左侧A、B、C、D四个位置中的C位置.
(6)再把蜡烛移到D点处,无论怎样调节光屏,光屏上始终接收不到像,是因为此时成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要想看到这个像,小芳观察的方法应是:从凸透镜的右侧透过凸透镜去观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在图中画出物体AB在平面镜MN中所成的像.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