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某同学在“研究动滑轮特点”的实验时,进行了正确操作,并记录数据如下表, 分析数据后发现,实验结果与课本中“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力”的结论不符。面对这一事实,下列做法中最不可取的是( )
实验次数 | 物重G/N | 拉力F/N |
1 | 1.0 | 0.65 |
2 | 1.5 | 0.90 |
3 | 2.0 | 1.15 |
A. 与同学分析可能原因
B. 实验失败,停止实验
C. 改进实验条件,重新实验
D. 查阅资料,了解结论的适用条件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是某品牌电吹风的电路图,其铭牌上标有“220V,1100W”的字样.该电吹风有“冷风”和“热风”两个档位,测得电热丝的电阻为48.4Ω.当电吹风正常工作时:
(1)吹冷风时,电动机的功率是 W;
(2)吹热风时,2min电热丝产生的热量为 J.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汽油机的工作过程由吸气、 、做功、排气四个冲程组成,其中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是 冲程。一台内燃机运行时各种能量损耗大致为:汽缸散热损失占 25% ,废气带走的能量占 30% ,摩擦等机械损耗占 10% ,则它的机械效率为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用托盘天平称物体质量时,先调节横梁平衡,再将物体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发现右盘下沉,这时应首先采取的措施是( )
A. 将横梁右端的螺母向左调 B. 减少盘中的砝码
C. 将横梁右端的螺母向右调 D. 调节游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某同学在“用天平测一枚回形针的质量”实验中,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把游码移至标尺的________处,发现指针如图所示,他应将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向________调,使天平横梁平衡。测出100枚回形针的质量为m,则一枚回形针质量是________。还用到此方法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请举一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某同学为验证漂浮在水面上的木块受到的浮力大小是否符合阿基米德原理,他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分析图中提供的信息,可知图丁中木块所受浮力大小为____N。
(2)根据图乙和图戊两次测量的目的是测量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所示是连云港市首个“渔光互补”水上光伏电站,该水上光伏发电项目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4万多块太阳能光伏板架设在300亩鱼塘上方,设计总装机容量8兆瓦,总投资约1.2亿元.近日该电站已正式并网发电,预计每年上网电量可达1000万千瓦时,每年电量如果由热电转换效率为30%的热电厂来完成,需要燃烧标准煤 t(设标准煤完全燃烧,q煤=3.0×107J/kg).太阳能光伏发电的优点是 (写出一条即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张亮利用光具座、凸透镜、蜡烛、火柴、光屏,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
(1)一束平行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后的传播方向如图甲所示,由图可知,此透镜的焦距为 cm;
(2)实验中,如图乙光具座上有A、B、C三个滑块依次放置蜡烛、凸透镜、光屏.
(3)当烛焰距凸透镜50cm时,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 (填写、“缩小”、“放大”或“等大”)的实像. (选填“照相机”、“放大镜”或“投影仪”)就是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工作的.
(4)如果将光源移至距离凸透镜7cm处,凸透镜此时成的是放大的 (填“正立”或“倒立”)的虚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在“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活动中。
(1)如果物体只受到两个力的作用,且处于______状态,说明这两个力是相互平衡的。由此,小明提出,能否利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来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2)小华认为,若采用小明的方案,必须测出物体所受的______和______的大小来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在小明的方案中,只能根据相互作用的关系直接测出______的大小,在未知二力平衡条件的前提下,另一个力无法直接测量,所以这一方案无法实施下去。
(3)为此,两位同学不断改进并先后设计了三个实验方案,如图乙所示,请你判断出他们改进的先后顺序:______(用字母表示),这样的改进是为了减小______对实验的影响。
(4)如图丙,是最终确认的实验方案。此方案中,所挂钩码的重力大小应_____(选填“远大于”、“远小于”、“近似于”)卡片重力,故卡片的重力可忽略不计。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