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物理 > 题目详情
5.我们生活在电的时代,电能的广泛使用,使电能的社会需求日趋紧张.节约电能,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是一个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问题.改造和淘汰陈旧的设备、采用高压输电是节约能源的重要措施.其电站与用户间距离为10km,输送的电功率为6.0×104kW,每米输电导线的电阻为1.8×10-3Ω,若输电电压从1.0×105V提高到3.0×105V.

(1)求输电线路损耗的电功率减少了多少?
(2)现输电导线在某处发生了短路,为确定短路位置,检修员在电站利用电压表、电流表和电源接成如图1所示电路进行检测.电压表的示数为3.0V,电流表的示数为0.5A,则短路的位置离电站的距离为多少?
(3)安全用电的常识之一是不靠近高压电,而双脚站在高压线上的小鸟(两脚间距离为5cm,电阻为104Ω)居然安然无恙(图2),计算说明小鸟为什么不会触电死亡?在你的计算中运用了什么近似条件?

分析 (1)根据输送功率P=UI求出输电电流,再计算出输电导线电阻,根据P=I2R可得输电线上减少的电功率;
(2)根据欧姆定律求出导线的总电阻,由此求出导线的长度,再根据导线是两根从而确定出短路的位置离电站的距离;
(3)小鸟双脚站在高压线上时,小鸟与两脚间输电线并联,先求出长5cm输电线的电阻,根据并联电路的电压特点和欧姆定律求出小鸟两端的电压,再根据欧姆定律求出通过小鸟的电流,根据通过小鸟的电流很小判断出小鸟不会触电死亡的原因.

解答 解:
(1)采用高压输电时,输送功率不变,由P=UI可得提高输电电压前后导线上的电流:
I1 =$\frac{{P}_{输送}}{{U}_{1}}$=$\frac{6.0×1{0}^{4}×1{0}^{3}W}{1.0×1{0}^{5}V}$=600A,
I2=$\frac{{P}_{输送}}{{U}_{2}}$=$\frac{6.0×1{0}^{4}×1{0}^{3}W}{3.0××1{0}^{5}V}$=200A,
每米输电导线的电阻为1.8×10-3Ω,电站与用户间距离为10km,输电电线有两根,
所以电站与用户间输电导线的电阻:R=1.8×10-3Ω/m×10×103m×2=36Ω,
由P=I2R可得输电线上减少的电功率:
△P=P1-P2=I12 R-I22R=(600A)2×36Ω-(200A)2×36Ω=1.152×107W;
(2)由I=$\frac{U}{R}$可得,短路的位置与电站间导线的电阻:
R′=$\frac{U}{I}$=$\frac{3V}{0.5A}$=6Ω,
短路的位置与电站间导线的长度:L=$\frac{6Ω}{1.8×1{0}^{-3}Ω/m}$=$\frac{10}{3}$×103m,
则短路位置离电站的距离:s=$\frac{1}{2}$L=$\frac{1}{2}$×$\frac{10}{3}$×103m≈1.67×103m;
(3)由题可知,小鸟与两脚间的输电线并联,
长5cm输电线的电阻:R线′=1.8×10-3Ω/m×5×10-2m=9×10-5Ω,
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由1小题可知提高输电电压后的电流I=200A,
由I=$\frac{U}{R}$可得:
U=U线′=IR线′=200A×9×10-5Ω=1.8×10-2V,
通过小鸟的电流:
I=$\frac{{U}_{鸟}}{{R}_{鸟}}$=$\frac{1.8×1{0}^{-2}V}{1{0}^{4}Ω}$=1.8×10-6A=1.8μA,
由此可知,通过小鸟的电流很小,所以小鸟不会触电死亡.
小鸟两脚间的导线与小鸟是并联的,干路电流为200A,计算时小鸟两脚间导线上的电流取值近似等于干路中的电流.
答:(1)输电线路损耗的电功率减少了1.152×107W;
(2)短路的位置离电站的距离为1.67×103m;
(3)通过小鸟的电流很小,所以小鸟不会触电死亡;计算时小鸟两脚间导线上的电流取值近似等于干路中的电流.

点评 本题考查了电功率公式和并联电路的特点以及欧姆定律的应用,计算输电线的电阻时要注意输电线为双股,小鸟双脚站在高压线上时小鸟与两脚间输电线为并联.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5.将同一个小球放入三个盛有不同液体的容器中,小球静止后如图所示,此时三容器中液面相平,则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  )
A.甲容器的最大B.乙容器的最大C.丙容器的最大D.-样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6.母亲节,小秦为妈妈煮了一锅热气腾腾的面条,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面条入锅后温度升高,内能增加
B.煮面条时,主要通过做功的方式改变了面条的内能
C.闻到了面条的香味,表明扩散只在气体中发生
D.面条没有粘到一起,表明分子间有斥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3.如图是一款新型水杯,在杯的夹层中封入适量的固态物质,实现了“快速降温”和“快速升温”的功能,使用时,将水杯上下晃动几分钟,可以将100℃的开水降温至55℃左右的温水,也可以将冷水升温到55℃左右的温水,这款水杯被广泛成称为“55°杯”.“55°杯”的工作原理是(  )
A.首次使用时,必须加注热水;降温时利用物质熔化吸热;升温时利用凝固放热
B.首次使用时,必须加注冷水;降温时利用物质凝固放热;升温时利用熔化吸热
C.首次使用时,加注冷热水均可;降温时利用物质熔化吸热;升温时利用凝固放热
D.首次使用时,加注冷热水均可;降温时利用物质凝固放热;升温时利用熔化吸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作图题

20.如图为吊车起吊货物的工作示意图,请在图中画出动力、阻力和阻力臂.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0.下列图象中,能正确反映“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
A.B.C.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7.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如图1,在一个配有活塞的厚玻璃筒里放一小团硝化棉,把活塞迅速压下去,发现硝化棉燃烧,说明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加.
(2)请运用平面镜成像规律,画出图2中点光源S的像.
(3)质量为0.5kg的水,吸收了8.4×104J的热量后,温度升高到60℃,则水原来的温度是20℃.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2017届上海市浦东新区第四教育署九年级(五四学制)3月月考物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作图题

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有一根导线尚未连接,请用笔线代替导线补上。补上后要求:闭合电键S,向左端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电流表示数变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9.小明用凸透镜先后两次观察书本上的字,看到如图所示两种情景.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图中成的是实像;乙图中成的是虚像
B.甲图中书本在凸透镜2倍焦距以外;乙图中书本在凸透镜l倍焦距以内
C.甲图中凸透镜靠近书本,所成的像变大;乙图中凸透镜远离书本,所成的像也变大
D.甲图中成像规律可应用于放大镜;乙图中成像规律可应用于投影仪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