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物理 > 题目详情
12.甲乙两个物体的比热容之比为3:1,质量之比为2:1,吸热之比为2:3,甲乙升高的温度之比为(  )
A.1:6B.4:1C.9:4D.1:9

分析 知道甲乙两物体的质量之比、比热容之比和吸收热量之比,根据Q=cm△t求出升高的温度之比.

解答 解:由题意可知,m:m=2:1,c:c=3:1,Q:Q=2:3,
由Q=cm△t得,甲乙升高的温度之比:
$\frac{△{t}_{甲}}{△{t}_{乙}}$=$\frac{\frac{{Q}_{甲}}{{c}_{甲}{m}_{甲}}}{\frac{{Q}_{乙}}{{c}_{乙}{m}_{乙}}}$=$\frac{{Q}_{甲}}{{Q}_{乙}}$×$\frac{{c}_{乙}}{{c}_{甲}}$×$\frac{{m}_{乙}}{{m}_{甲}}$=$\frac{2}{3}$×$\frac{1}{3}$×$\frac{1}{2}$=$\frac{1}{9}$.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了吸热公式的灵活应用,计算过程要注意各量之间的关系,不要颠倒.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电子手表的电源是一个小钮扣似的氧化银电池,其电压为1.5V,电子手表的工作电流约为2μA,则电子手表的电阻约为(  )
A.7.5ΩB.75ΩC.750ΩD.7.5×105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3.如图1所示,读数时视线正确的是B(选填“A”或“B”),物体的长度为2.45cm.如图2所示,秒表的读数为337.5s.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20.某实验小组探究金属丝电阻大小与长度的关系,他们取一段粗细均匀的金属丝拉直连接在A、B接线柱上,在金属丝上安装一个可滑动的金属夹P.实验室还提供了下列器材:电压表、电流表、电池组(电压3V)、滑动变阻器(20Ω  2A)、刻度尺、开关和导线若干.
(1)为了测量AP段的电阻R,他们连接了如图甲所示的电路,请用笔画线代替导线,把图中还没有连接的一根导线上,使电路完整(请在答题纸上作图)
(2)连接电路时开关应断开,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至最右(选填“左”或“右”)端.
(3)某次实验中测得电压表的读数为2.1V,电流表指针偏转如图乙所示,则电流表的读数为I=0.42A.
(4)实验中移动金属夹P,分别测出AP段的长度L和对应的电阻值R,数据如表,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其它条件不变,导体的电阻与长度成正比.
L/cm304050607080
R/Ω2.12.83.54.24.95.6
(5)小虎同学认为,由于电源电压没有超过电压表所选量程的最大值,因此在闭合开关前,可以将变阻器的滑片置于任意位置,你认为他的想法是错误(选填“正确”或“错误”)的,理由是:若电阻短路,则电路中电流会很大而烧坏电流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7.日常用语中,声音的“高”、“低”,有时指音调,有时指响度,含义不是唯一的.“一名男低音歌手正在放声高歌”,这里的“低”是指音调(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高”是指响度;戴着耳机在嘈杂的公共场所听音乐时,往往需要增大音量,这是增大了声音的响度,若长此以往会导致听力下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7.小明用刻度尺测得一支水性笔的长度为15.10,但漏写了单位,这个单位应该是(  )
A.cmB.kmC.mD.mm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4.在探究“物体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让小车从斜面上由静止释放,小车下滑后撞击斜面底端的木块.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时通过木块被推动的距离来比较动能大小.
(2)同一小车从斜面不同高度由静止释放,如图甲、乙所示,是探究动能大小与速度的关系,得出的结论是:当物体质量一定时,物体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3)实验中若使用的木块质量较大,为确保实验仍有较明显的现象,有很多种方法,请答出一种方法:增大小车下滑的高度(或减小接触面粗糙程度的方法来减小摩擦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实验室内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是验电器,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小明和小红一起做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
(1)当杆杠静止在图甲所示的位置时,杆杠处于平衡(选填“平衡”或“不平衡”)状态;如图甲中,应将右端的平衡螺母向右(选填“左”或“右”)调节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样做是为了便于测量力臂.
(2)小红在杠杆的两端加挂钩码,并移动钩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如图乙所示,
并测出力臂.多次实验并把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次数F1/Nl1/cmF2/Nl2/cm
l11025
2210120
3215310
得出了杠杆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但是小明按现有的方案操作却得出如下结论:“动力×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阻力×支点到阻力作用点的距离”这个结论与杠杆平衡条件不符,怎样帮小明解决疑惑,接下来你可以通过B实验步骤,测量相关数据.
A.改变力的大小
B.改用弹簧测力计改变力的方向
C.改变力的作用点
D.改变平衡螺母的位置从而让杠杆在水平位置重新平衡
(3)小红将图乙中杠杆两侧的钩码各取下一个,杠杆将左侧会下降.(选填“仍能平衡”“右侧
下降”或“左侧下降”)
(4)小红还想探究当动力和阻力在杠杆同侧时杠杆的平衡情况,于是她将杠杆左侧的所有钩码拿掉,结果杠杆转至竖直位置,如图丙所示.小红在A点施加一个始终水平向右的拉力F,却发现无论用多大的力都不能将杠杆拉至水平位置平衡.你认为原因是水平位置的动力臂为零.
(5)接着,小明提出新的探究问题:“若支点不在杠杆的中点 时,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否仍然成立?”于是小明利用如图丁所示装置进行探究,在杠杆D点处挂上2个钩码,用弹簧测力计在C点处竖直向上拉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处于平衡状态,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如图所示,则弹簧测力计的拉力是3.3 N.以弹簧测力计的拉力为动力F1′,钩码重力为阻力F2′,多次调整力和力臂的大小进行测量,发现:F1′L1′总是    大于F2′L2′,其原因主要是受杠杆自重的影响.

(6)小明将图丁中弹簧测力计拉力的作用点从C点移到E点,使杠杆仍在水平位置平衡,如图戊所示,请推算:此时弹簧测力计的拉力是1.1 N.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