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如图所示,3D打印笔中装入塑料条,接通电源,等待一段时间后即可挤出热融的塑料,塑料在空气中迅速冷却变成特定的形态(如图甲)。打印时有快慢两档(快档工作时温度更高),其内部电路如图乙,R1、R2是相同的PTC发热电阻,单个PTC的电阻与温度的关系如图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打印笔工作时,PTC电阻不发热
B.塑料受热逐渐变软变稀,塑料是晶体
C.乙图可知,只闭合开关S为慢档打印
D.温度为250℃时,打印笔快档通电10s产生的热量为400J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事实,最能说明物质吸收的热量跟物质种类有关的是( )
A. 体积相同的两杯水温度都升高了,它们吸收的热量相同
B. 质量相等的两块铜温度分别升高和,它们吸收的热量不相同
C. 体积相等的水和煤油温度都升高,它们吸收的热量不相同
D. 质量相等的水和铜温度都升高,它们吸收的热量不相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同学们利用“伏安法”测量未知电阻RX的阻值,所用电源电压为3V,RX阻值约为5Ω。
(1) 实物电路如图甲,请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电路连接好_______(注意电表量程的选择);
(2)当某同学在连接电路过程中接上最后一根导线时,电流表和电压表同时有了示数,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
(3)闭合开关,当电压表示数为2.4V时,电流表示数如图乙,计算出RX=______ 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某同学通过实验研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他选择了焦距分别为f1和f2(f1>f2)的两块凸透镜进行实验。实验时,他将蜡烛分别置于主光轴上距离凸透镜L1和L2(L1<L2)的位置处,通过移动光屏找像,成像情况如图(a)、(b)、(e)、(d)所示:
(1)比较图(a)与(b)[或(c)与(d)]的物距、焦距、像距,以及光屏上的成像情况可知:同一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越大,____________;
(2)比较图(a)与(c)[或(b)与(d)]的物距、焦距、像距,以及光屏上的成像情况可知: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所示的做法中,符合安全用电原则的是
A. 将冰箱的金属外壳接地
B. 用抹布擦发亮的灯泡
C. 用手指接触插座的插孔
D. 雷雨大站在大树下避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探究“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时,小宇采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两个透明的容器中密闭了等量的空气,U形管中液面变化反映了密闭空气温度的变化:
(1)在图甲中,若通电时间相同,发现B玻璃管内液面上升较高,这表明:在电流和通电时间相同的情况下,导体的_______越大,产生的热量越多;
(2)小刚采用如图乙所示的实验装置,通电相同时间,发现A玻璃管液面上升较高,这表明:在电阻和通电时间相同的情况下,通过导体的________越大,产生的热量越多;
(3)通电一段时间后,小刚发现乙图A玻璃管液面的高度差逐渐变大,但B玻璃管内液面高度差不变,则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实验“通过观察U形管中液面高度差变化来比较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热量多少”, 请举出一个与该研究方法相同的实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数据中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A. 普通教室层高约为8m
B. 一个苹果的重力大约是1.5N
C. 1元硬币的质量约为50g
D. 普通人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约为1.5P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所示,关于电磁现象的四幅图片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利用此电路可以探究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电流大小的关系
B.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的作用,这是发电机的原理
C.通电导体的周围存在磁场,这是奥斯特发现的“电流的磁效应”现象
D.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会产生电流,这是法拉第发现的“电磁感应”现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小聪在长木板的不同表面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实验前,要把弹簧测力计在竖直方向上调零
B. 木块必须放在水平木板上,否则无法准确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C. 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实验原理是二力平衡条件
D. 其他条件相同时,当以不同的速度匀速直线拉动木块时,测力计的示数保持不变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