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有A、B、C三个泡沫塑料带电小球,分别用丝线悬挂起来,已知A带正电,当A、B靠近时互相吸引,B、C靠近时互相排斥,则B带______电,AC间的相互作用是_______。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所示,杯子静止在水面桌面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桌面对杯子的支持力大于杯子受到的重力
B. 杯子受到的支持力与杯子受到的重力是一对平衡力
C. 杯子受到的支持力与杯子对桌面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
D. 杯子对桌面的压力与杯子受到的重力是一对平衡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小明利用粗细均匀20cm长的吸管、细铜丝、石蜡等材料自制密度计。
(1)制作密度计的过程中,需要一个盛放液体的容器,现有200mL的量筒和200mL的烧杯供选择,则小明应选择________.
(2)将适量细铜丝从吸管下端塞入作为配重,并用石蜡封起来,这是为使其能________在液体中.小明将制作好的密度计放入水中,用刻度尺测出吸管露出水面的长度是8cm,则吸管浸入水中的深度h水=________cm.小明将该密度计放入某液体中,吸管浸入液体的深度为15cm,则此液体的密度是________kg/m3 (ρ水=1.0×103kg/m3) .
(3)如果在该密度计上刻刻度,在竖直方向越往下刻度值越________(大/小).
(4)小明同学也用吸管制作了密度计,他发现密度计相邻两刻度线之间的距离太小,导致用此密度计测量液体密度时误差较大,为此同学们提出了如下改进方案,其中可行的是_________
A.换大的容器做实验
B.换细的吸管制作密度计
C.换稍长的吸管制作密度计
D.适当减小密度计的配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课外活动时,小明和小华均在操场上沿直线进行跑步训练.在某次训练中,他们通过的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两人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两人都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
C.前2s内,小明跑得较快
D.全程中,两人跑步的平均速度相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一辆氢气动力试验汽车所受的重力为1.5×l04N,10min内汽车在平直路面上匀速行驶了1.2×l04m,消耗了0.15kg的氢气,此过翟汽车发动机产生的牵引力为1.O×103N,行驶时汽车轮胎与地面接触的总面积为0.1m2.(氢气的热值取1.4×l08J/kg,g取1ON/kg)求:
(1)汽车对地面的压强;
(2)汽车在此过程中的速度;
(3)汽车发动机的效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所示,长江大桥铁路桥的全长6800m,一列火车以20m/s的速度匀速行驶在桥上.测得火车完全通过大桥,所用时间为5min50s.求
(1)火车长;
(2)这列火车全部在桥上行驶所用的时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小红和小明在探究“水的沸腾”实验中:
(1)除了图A中所示的器材,还需要一个重要的测量仪器是 .
(2)指出图A操作中的一个错误之处: .
(3)下表是本实验过程中不同时刻的温度记录,小明由于粗心记错了一个实验数据.
时间/min | …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 |
温度/℃ | … | 96 | 97 | 98 | 99 | 95 | 99 | 99 | … |
你认为错误的数据是℃,你这样判断的理论依据是 . 改正数据后,小明根据实验数据判定该地水的沸点为℃,
(4)图B中(甲)、(乙)是在实验时观察到水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上升的不同情况,图(选填“甲”或“乙”)是水在沸腾时的情况.
(5)图C是两名同学根据各自实验数据绘制的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他们选用的实验装置相同,则a、b图象不同的原因是 .
(6)小红学习了水的沸腾知识后,按老师的要求课后做了“纸锅烧水“实验.她将适当的水装入纸锅后,放到火上加热(没有让火苗烧到水面以上的纸),一会儿水沸腾了,但纸锅并没有燃烧.
①水的沸腾是剧烈的现象.
②纸锅没有燃烧,是因为水沸腾时仍要维续吸热,温度 , 纸的着火点,所以纸锅没有燃烧.选填(“不变”“高于”“低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原子核在常温下就能发生轻核聚变
B. 太阳的能量来自大量的氘核的裂变
C. 煤、石油、天然气都属于可再生能源
D. 能量在转化的过程中总量保持不变,并且存在方向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