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物理 > 题目详情
4.按要求作图:
(1)在甲图中画出井底之蛙视野的大致范围.
(2)在乙图中,利用平面镜成像特点画出图中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3)发光点S发出一条射向水面的光线,在水面发生反射和折射,反射光线经过P点,请在丙图中画出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并画出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

分析 (1)因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所以光线要进入青蛙的眼中,最大范围就是从枯井的边缘处射过来,据此画图即可.
(2)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所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体形状、大小相同;像和物体各对应点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像和物体各对应点到平面镜间距离相等.
(3)反射光线是由点光源S发出的,但感觉是由点光源在水中的像发出的,也就是说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像点,即点P和点光源在水中的像在同一直线上,由此可以确定入射点,进而确定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根据确定的入射光线,利用折射规律可以做出对应的折射光线.

解答 解:(1)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线要进入青蛙的眼中,最大范围就是从枯井的边缘处直线射入青蛙的眼中,图中阴影部分的范围就是青蛙观察到的范围.如图所示:

(2)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的像.如图所示:

(3)根据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作出点光源S在关于水面的对称点S′,即像点.
连接S′P,与水面的交点O即为入射点,连接SO即为入射光线;连接OP即为反射光线;
过入射点O做水面的垂线即为法线,根据确定的入射光线和法线可以确定入射角,利用光的折射规律: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可以做出对应的折射光线OA.答案如下图所示:

故答案为:如图所示

点评 此题考查的是光的直线传播、平面镜成像、光的折射的特点及作图,是一道应用题.我们学习物理知识就是为运用物理知识来解释现象或改变我们的生活,此题有一定的意义.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4.下列是叶子姐姐和小雨看到的一些现象,其中正确的是(  )
A.在不使用家用电器时,及时切断电源
B.用湿手触摸用电器
C.在高压电线附近玩耍
D.夏天离开家时不关空调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5.水的比热容为4.2×103J/(kg•℃);若将一杯温度为15℃的冷水加热成80℃的热水,则比热容将不变;水结冰后它的比热容将改变(后面两空均选填“改变”或“不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2.请在方框内画出如图所示的实物电路的电路图.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9.下列措施属于在传播过程中控制噪声的是(  )
A.在图书馆内禁止大声喧哗
B.在飞机旁的工作人员佩戴有耳罩的头条
C.城市道路上禁止鸣笛
D.在道路两旁设置隔声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9.生活处处皆物理,下列现象与物态变化的对应关系中错误的是(  )
A.灯泡用久了,灯丝会变细--熔化
B.水烧开时,壶嘴出现“白气”--先汽化再液化
C.用吹风机将头发吹干--汽化
D.放在衣柜的樟脑丸变小了--升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6.由某种合金制成的两个大小不同的工艺品,其中一个实心,一个空心.小明为判定哪个是空心的,进行了如下实验:用天平测出大、小工艺品的质量分别为300g和200g,把它们分别放入盛满水的烧杯中,大工艺品排出80g水,小工艺品排出40g水,请根据以上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由此判断大工艺品是空心的.
(2)合金的密度是多少?
(3)若将空心球的空心部分充满酒精,其质量将会增加多少?(ρ酒精=0.8g/cm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3.2007年冬季我国南方地区发生了大范围的雪灾,下面图片的图1是南方雪灾中见到的雾淞现象它是凝华;图2是南方雪灾中见到的电线结起的冰柱现象它是凝固.如图3是人们正在向冰雪的路面抛撒沙子的图片,这样做的目的是: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增大摩擦.如图4为南方雪灾中的一个场景,汽车在紧急刹车时,总是滑行一段距离才能停下来,这是由于行驶中的汽车具有惯性;当路面有冰雪时,轮胎与地面间的摩擦会变小,汽车在紧急刹车后滑行的距离将比路面没有冰雪时长.给司机师傅驾车时提一个建议:雨雪天路滑,小心慢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4.生活中经常用“高”、“低”来形容声音,如①女高音,②男低音,③引吭高歌,④低声细语.这四个词语中的“高”、“低”描述声音的特性--音调的是(  )
A.①和②B.②和③C.③和④D.①和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