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物理 > 题目详情
19.一根长10cm的橡皮条,上端固定,下端悬挂0.5N的物体时,长度变为12cm,要使橡皮条长度再增加1cm,需要再挂多重的物体?

分析 根据悬挂物体的重力和弹簧伸长长度,利用数学方法可计算伸长长度增加时需要加挂的物体重.

解答 解:一根长10cm的橡皮条,上端固定,下端悬挂0.5N的物体时,长度变为12cm,则弹簧伸长的长度为12cm-10cm=2cm,
则每伸长1cm与加挂物体重的比为:$\frac{0.5N}{2cm}$=0.25N/cm,
要使橡皮条长度再增加1cm,需要再挂多重的物体重为:1cm×0.25N/cm=0.25N.
答:要使橡皮条长度再增加1cm,需要再挂0.25N的物体.

点评 弹簧的弹力与形变量的关系遵守胡克定律.但初中阶段我们可以通过推理法进行定量研究.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2.如图家用暖水瓶的容积约为2L=2×10-3m3,装满一壶水大约需要时间0.25min=15s.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0.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时,对有关的问题分析如下:
(1)他们利用图甲所示装置进行了实验,先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着木块沿长木板滑动,此时弹簧测力计对木块的拉力与木块受到的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

(2)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的关系时,他们应控制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改变压力大小;实验中应用了控制变量法的研究方法.
(3)实验中他们发现很难读数,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小明同学对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如图乙所示.利用该装置的优点是:弹簧测力计静止便于读数,不需要控制木板做匀速直线运动.
接着该兴趣小组的同学又探究了“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如图丙,他们在水平桌面上铺上粗糙程度不同的物体,观察小车从同一高度滑下后在不同物体表面上运动的距离.情况如下表.
 表面状况阻力大小  运动距离
 毛巾最大 最近
 木板 较大 较远
 平板玻璃 最小 最远
(4)在水平桌面上铺上粗糙程度不同的物体,目的是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改变阻力的大小;
(5)让小车从同一高度滑下,目的是小车在水平面上的初速度相同;
(6)这个实验的结论是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慢,运动的距离越远.
(7)通过该实验现象可以推想:如果物体不受力,它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计算题

7.如图所示,电阻R1、R2串联接在电压为6V的电源上,已知电阻R1的阻值是8Ω,通过电阻R1的电流是0.25A,求电阻R2的阻值.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4.通过湖面看到柳树的倒“影”和皮影戏的“影”,这两个“影”从它们的成因来看原理是不同(填“相同”或“不同”)的,前者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后者是由于光直线传播形成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4.如图所示,想要测出灯L1两端的电压,电压表的“-”接线柱应与F接线柱相连,“3”接线柱应与E接线柱相连,如果要测出L2两端的电压,电压表的“-”接线柱应与D接线柱相连,“3”接线柱应与C接线柱相连.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1.如图甲所示,小明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中所用的实验器材有:杠杆、支架、弹簧测力计、刻度尺、细线和质量相同的钩码若干个.

(1)实验前,将杠杆中点置于支架上,当杠杆静止时,发现杠杆右端下沉.此时,应把杠杆左端的平衡螺母向左(左/右)调节,使杠杆在不挂钩码时,达到水平平衡状态.
(2)杠杆调节平衡后,小明在杠杆上A点处挂4个钩码,在B点处挂6个钩码杠杆恰好在原位置平衡.于是小明便根据这次实验得出了杠杆的平衡条件为F1l1=F2l2.他这样得出的结论是否合理?不合理;理由是:只有一次实验总结实验结论,结论不具有普遍性.
(3)实验结束后,小明提出了新的探究问题:“若支点不在杠杆的中点时,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否仍然成立?”于是小组同学利用如图乙所示装置进行探究,发现在杠杆左端的不同位置,用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上拉使杠杆处于水平平衡时,测出的拉力大小都与杠杆平衡条件不相符.其原因可能是:杠杆自重的影响.
(4)杠杆不处于水平位置能否平衡?小海和小红意见不同.小海认为能平衡,于是他每次让杠杆倾斜时静止,这样实验也得出了同样的杠杆平衡条件.小海认为杠杆平衡不一定是水平的,这种说法对吗?对(对/错),小红仔细研究后发现自己的在水平位置实验的方案比小海好,请你说出小红的理由: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时,力的方向与杠杆垂直,便于直接读出力臂.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8.小明在厨房中发现:
(1)壶里的水烧开以后,壶嘴上方冒出一团团“白气”,这“白气”实质上是一些小水珠或小液滴;小明仔细观察又发现:“白气”从喷出到消失要经历三个物理过程.
(2)靠近壶嘴的地方,我们什么也看不见.这是因为壶内水沸腾时产生了大量的水蒸气,在壶嘴附近由于温度比较高,仍然保持气体 状态.
(3)水蒸气离开壶嘴一段距离以后,水蒸气液化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白气”.
(4)“白气”进一步上升,分散到干燥的空气中,发生汽化  现象,我们又什么也看不见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9.老师讲课的声音是由其声带的振动产生,并通过空气传到学生耳朵里的;物理课上,老师让大家玩一个游戏,某同学说“猜猜我是谁?”,其他闭着眼的同学立即说出了他的名字,同学们是根据音色来辨别的;用抽气设备将真空罩内气体逐渐抽出,听到的罩内电铃发出的声音会逐渐变小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这个实验说明了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