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1)如图所示,这把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_mm,测量结果是________cm。
(2)把正在发声的音叉插入水中,会看到如图所示的现象,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________产生的。如图所示,把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听到的铃声越来越小,由此推理可以得出:________不能传声。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所示,平面镜竖直放置在水平面上,一支直立的铅笔从平面镜前40cm处,以5cm/s的水平速度垂直向平面镜匀速靠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铅笔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逐渐变大
B. 经过2s,铅笔与它的像之间的距离变为20cm
C. 铅笔的像相对于平面镜的速度为10cm/s
D. 若平面镜顺时针转至图中虚线位置,铅笔的像将与铅笔垂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小丽同学把一个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在距离凸透镜20cm处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若她用此来观察地图上较小的字,则凸透镜到地图的距离应 ( )
A.小于20cm
B.大于20cm小于40cm
C.等于40cm
D.大于40cm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同学们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请回答以下问题:
(1)为了使 ,要调整凸透镜、光屏和烛焰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你认为下面几种调整方法中最方便合理的是 .
A.眼睛平视,视线与光具座平行,利用“三点一线”把“三心”调整到同一高度;
B.用刻度尺一个一个的测量,可以很准确地控制“三心”在同一高度;
C.把蜡烛,透镜,光屏在光具座上移到一起,调整“三心”在同一高度,然后再分开。
(2)一段时间过后,蜡烛燃烧变短,像成在了光屏的上方,为了使像仍在成在光屏中央,则可以将凸透镜向 移动。
(3)调整烛焰,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后,点燃蜡烛,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在光屏上得到像,请你指出其中一条可能的原因: ;
(4)保持蜡烛、凸透镜的位置不变,调节光屏的位置,使光屏上得到了清晰的像,如图所示。此时,光屏上得到的是倒立、 的实像,利用这个成像规律可以制成 。当烛焰向左(远离透镜)移动后,要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需将光屏向 (左/右)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作图
(1)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在图甲中画出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A'B'。
(2)一束与水平方向成50°角光线从空气射向平静的水平面(如下乙图所示),请画出这束光线的反射光线,以及它的折射光线的大致位置.
(3)完成图丙所示中的光路图;
甲 乙 丙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学校升旗仪式上,当升旗手缓缓向下拉绳子时,旗子就会徐徐上升.这是由于旗杆顶部有一个 滑轮,它虽然不能省力,但能够改变 .国旗匀速上升过程中国旗的 (动能/重力势能)会逐渐增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己知铝的密度为2.7×103kg/m3,小明的父亲外出时买了一个用铝材料制造的艺术品球,用天平测得球的质量是594g,体积为300cm3.请你帮助完成下列问题:
(1)判断此球是否为实心的.
(2)若是空心的,则空心部分的体积为多少cm3?
(3)若在空心部分注满水,则注入水的质量为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一块砖切成体积相等的两块后,砖的密度变为原来的一半
B.铜的密度是8.9×103kg/m3 ,表示lm3铜的质量为8. 9×103kg
C.铁的密度比铝的密度大,表示铁的质量大于铝的质量
D.密度不同的两个物体,其质量一定不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6分)某同学利用图示装置来研究凸透镜成像
(1)实验的,应调整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在 ;
(2)如图1所示,当凸透镜位于光具座上A处时,恰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成的是 (选填“正立”或“倒立”)的像,蜡烛燃烧一段时间后,烛焰的像将位于光屏中心的 方:
图1 图2
(3)在保持(2)中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变的情况下,将凸透镜向右移到B处(图中未标出).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成的是 (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像:
(4)在上述探究括动中,若已知蜡烛与光屏间的距离为L0,与凸透镜第一次所在位置A间的距离为/L,如图2所示.则该透镜焦距f L(选填“>”、“<”或“=”).透镜先后两次所在位置A、B之间的距离s= (用/L0、L表示)。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