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物理 > 题目详情
13.如图是研究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甲、乙两次实验都应用了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
B.甲实验通电一段时间后,左侧容器内空气吸收的热量更多
C.乙实验是为了研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电阻的关系
D.甲实验是为了研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电流的关系

分析 由焦耳定律Q=I2Rt可知,Q与I、R及t有关,故应采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分析.

解答 解:
A、甲、乙两次实验中用到的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是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故A正确.
B、甲实验两电阻丝串联,则通过电阻丝的电流和通电时间相同,右侧电阻阻值大,由焦耳定律Q=I2Rt可知,右侧电阻产生热量多;则右侧容器内空气吸收的热量多,故B错误;
C、乙实验,右侧电阻丝与另一电阻丝并联,故左右空气盒中电阻丝的电阻和通电时间相同,但通过电阻的电流不同,所以研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电流的关系,故C错误;
D、甲实验两电阻丝串联,则通过电阻丝的电流和通电时间相同,其电阻值不同,所以是研究电热和电阻的关系,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焦耳定律、串联电路的电流关系以及控制变量法和转化法的了解和掌握,突出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综合性强.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3.请按下列要求作图:

(1)在图甲中,画出入射光线AO的反射光线.
(2)在图乙中,画出光通过凸透镜后的折射光线.
(3)在图丙中,球静止在地面上,请画出该球所受的支持力F的示意图.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4.为了测量液体A的密度,同学们进行了如下实验:

(1)将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把游码移到标尺的零刻线处.横梁静止时,指针指在分度盘中央刻度线的左侧,如图甲所示.为使横梁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向右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横梁平衡.
(2)将液体A倒入量筒中,如图乙所示,则量筒中液体A的体积为60cm3
(3)将量筒中的液体A倒入空烧杯中,把烧杯放在调节好的天平的左盘中,当右盘中砝码的质量和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丙所示时,天平横梁再次在水平位置平衡.已知实验中所用空烧杯的质量为80g,根据上述实验数据计算液体A的密度为1.2×103kg/m3
(4)用上述方法测出的密度值偏大还是偏小?偏小,说明理由:因为量筒中的液体不可能全部倒入烧杯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英国物理学家焦耳经过多年研究得出:通电导体产生的热量与电流的平方成正比,与电阻成正比,与通电时间成正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8.下列现象中,利用做功使物体内能增加的是(  )
A.双手用力相互搓,手掌发热B.冬天,人们在太阳光下取暖
C.铁块放在炉火中烧红了D.烧开水时,壶盖被水蒸气顶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8.在利用光具座进行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探究中:

(1)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后,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在光屏上碍到像,请你指出其中一条可能的原因:烛焰距凸透镜的距离小于凸透镜的一倍焦距;如果像在光屏的上方,光屏、蜡烛不动,则需将凸透镜向下移动.
(2)调整后,把烛焰放在距凸透镜16cm处时(如图乙),在凸透镜另一侧前后移动光屏,会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投影仪(填光学仪器)就是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工作的.
(3)如果将蜡烛在乙图上远离透镜,仍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向靠近(选填“靠近”或“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7.如图是某家庭用的电子式电能表,12月初电能表示数为731.8kW•h,月末示数如图中所示,若电价按0.5元/kW•h计算,则这月应缴纳电费132元;表盘上标的“1600imp/kW•h”字样,它表示用电器每消耗1kWh电能,表盘上指示灯闪烁1600次,当某电水壶单独工作5min,电能表上的指示灯闪烁了240次,则此电水壶的实际电功率为1800W.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4.某同学制作了一个眼球模型,如图所示.模型中的凸透镜相当于晶状体,烧瓶的后壁相当于视网膜,烧瓶里放有一种透明液体表示玻璃体,则图示表示的眼球模型和应采取的矫正措施分别是B
A.远视眼模型,用凸透镜矫正 
B.近视眼模型,用凹透镜矫正
C.近视眼模型,用凸透镜矫正 
D.远视眼模型,用凹透镜矫正.
选择理由: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曲度变大,会聚能力增强,即折光能力增强,应佩戴凹透镜,使光线推迟会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5.小明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所用凸透镜焦距为15cm.

(1)实验时,首先调节光源、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上,其目的是使像呈在光屏的中央.
(2)实验过程中,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如图所示时,在光屏上可得一个清晰的像,这个像是倒立(选填“倒立”或“正立”)、缩小(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像,生活中常用的照相机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制成的.
(3)当凸透镜位置不变,烛焰向远离凸透镜方向移动一小段距离时,为了在光屏上再成清晰的像,光屏应向靠近(远离/靠近)凸透镜方向移动适当的距离.
(4)当把蜡烛调到距离透镜10cm的位置时,小明发现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光屏上始终得不到像,此时为了观察到所成的像,小明可以应该在光屏的一侧透过凸透镜观看物体的像.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