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物理 > 题目详情
11.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健康问题,同学们也极积响应政府的绿色出行号召.小明同学在周末去游玩时组织同学们骑自行车郊游.在一条很长的坡道中,已知上坡的速度为4m/s,达到最高点后立即以6m/s的速度返回起点,请问整个过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分析 某段路程的平均速度等于这段路程与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的比值,不能与速度的平均值混为一谈.

解答 解:由题可知,小明同学上坡后再返回,表明两次所通过的路程s均相等,根据公式t=$\frac{s}{v}$可得:
小明上坡所用的时间:t1=$\frac{s}{{v}_{上}}$
小明从最高点返回所用的时间:t2=$\frac{s}{{v}_{下}}$
小明整个过程所用的时间:t=t1+t2=$\frac{s}{{v}_{上}}+\frac{s}{{v}_{下}}$
小明整个过程所通过的路程:s=2s
小明整个过程的平均速度:v=$\frac{{s}_{总}}{t}$=$\frac{2s}{\frac{s}{{v}_{1}}+\frac{s}{{v}_{2}}}$=4.8m/s.
答:整个过程的平均速度是4.8m/s.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平均速度的有关运算,关键是要理解平均速度的含义,是一道较易出错的题目.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教室里装有12盏日光灯,这些灯是并联(串联/并联)的,若每盏灯都标有“220V 40W”字样,12盏灯正常工作10h,消耗的电能为4.8 kW•h.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作图题

2.如图所示,箭头表示电流方向,a、b和c、d间接有电源或电铃,请你把电源、电铃的元件符号填入其中,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电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9.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B.“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是根据音调来判定的
C.没有发出声音的物体,一定没有振动
D.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6.在做“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时
(1)为了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较黑暗环境中进行.(填较明亮或较黑暗).实验中,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成像虽然不如平面镜清楚,但却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B蜡烛(填A蜡烛或B蜡烛)巧妙的解决了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问题.
(2)他认为玻璃板放在方格纸上比较好,主要优点在于便于测量物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6.a、b是两个频率不同的音叉振动的波形图,从图中我们可以比较出音调高的是a;c、d是重击、轻击同一音叉振动的波形图,其中响度大的是c.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3.小遥和小妍每天都照镜子,小遥觉得“在平面镜中,自己的像比自己要小”,于是她猜想:平面镜成像与物大小不等.小妍则认为:平面镜成像与物等大.为了弄清这个问题,小遥和小妍决定设计实验来探究.
(1)小遥在桌上铺一张白纸,纸上竖直放置了一块平面镜,镜前放了一支点燃的蜡烛A,可是手不能伸到镜中,无法继续进行探究.小妍用玻璃板代替了平面镜解决了这个问题,该实验中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作用是便于确定像的位置,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2)解决上述问题后,小妍拿出一支没有点燃的相同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移动,观察到蜡烛B和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于是可以得出结论:平面镜成像,像与物等大.
(3)为证实上述实验得到的成像特点是否可靠,小遥要多次改变蜡烛A的位置,重复实验,并分别测出A和B到玻璃板的距离,记录实验数据如表,分析表中的数据,可以得出结论:平面镜成像像距等于物距.
实验次数
A到玻璃板的距离/cm546
B到玻璃板的距离/cm546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0.对于声音的产生,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只有固体的振动才能发声B.物体不振动也能发声
C.振动停止后,发声体仍能发声D.一切振动的物体都能发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小义看到教学楼对面的玻璃幕墙把太阳光反射到教室里,他想:光在反射时会遵循怎样的规律?于是他利用平面镜、白纸板、量角器和激光笔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
(1)由图甲可以得出结论:反射角等于入射 角;
(2)如图乙将纸板NOF向后折,这么做的实验目的是为了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三线是否共面.
(3)在甲图中,实验者后来将光线沿着FO射向平面镜时,他是想探究光路是否可逆.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