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物理 > 题目详情
8.小莉同学按如图1所示的电路探究“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电阻的关系”.她不断改变电阻R的阻值,并将电阻值以及对应的电流表的示数记录在表1中.分析表1中的数据可知:电路中的电流I跟电阻R不是反比关系,这一结论与欧姆定律不一致.请你帮助小莉分析:

(1)结论与欧姆定律不一致的原因是没有保持电阻箱R两端的电压不变.
(2)要得到与欧姆定律一致的结论,你如何帮助小莉改进这个电路?把改后的电路图画在图2方框内.
(3)改进实验后,把符合要求的数据填写在表2中的空格内.
表1
次数R/ΩI/A
150.6
2100.4
3150.3
表2
次数R/ΩI/A
150.6
2100.3
315
(4)本实验中测量了多组数据,在许多实验中都需要进行多次测量,有的是为了从不同情况中找到普遍规律,有的是为了求平均值以减小误差.你认为下列实验中多次测量的目的与本实验相同的是①(选填序号).
①测量物体的长度
②用伏安法测量定值电阻的阻值
③探究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电压的关系.

分析 (1)电压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在研究电流跟电阻的关系时一定保持电压不变,否则不会得到电流跟电阻成反比;
(2)当更换电阻时,电阻两端的电压也会变化,为了保证电阻两端的电压不变,实验中必须使用滑动变阻器,通过移动滑片保持电压表示数不变;
(3)根据第1次数据计算出电压,电压不变,根据I=$\frac{U}{R}$分别计算出第3次的电流;
(4)该实验多次测量是为了寻找普遍规律,测量物体长度也是采用同样的方法.

解答 解:(1)电阻由5Ω-10Ω-20Ω,电阻变为原来的2倍、4倍,电流不是减小为原来的 $\frac{1}{2}$、$\frac{1}{4}$,由数据不能得到电流跟电阻成反比,这与欧姆定律不相符,原因是没有保持电阻箱R两端的电压不变.
(2)他在改变电阻箱R的阻值时,R两端的电压也随之变化,此时电压和电阻都变化,测得的电流值的变化就说不清是哪个因素的变化引起的,没有用控制变量法,所以得出的结论是不准确的.应该把电阻R0去掉或R0换成滑动变阻器或在电路中串联一个滑动变阻器,目的是控制电阻R两端的电压不变;电路图为:

(3)第1次电阻两端电压为U=RI=5Ω×0.6A=3V,根据电阻两端的电压不变,结合欧姆定律,第3次电流I=$\frac{U}{R}=\frac{3V}{15Ω}$=0.2A.
(4)探究“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和测量物体长度时,多次测量的目的是从不同情况中找到普遍规律,故选A.
故答案为:(1)没有保持电阻箱R两端的电压不变;(2)在电路中增加一个滑动变阻器;见上图;(3)0.2;(4)①.

点评 该题是对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三者之间的关系,侧重考查控制变量法.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2.盛一盆水,在盆里放两块高出水面的砖,砖上搁一只比盆小点的篮子.篮子里装上熟食,再把一个纱布袋罩在篮子上,并使袋口的边缘浸入水里(如图),就做成了一个简易冰箱.针对这个装置,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简易冰箱能制冷是因为水蒸发吸热
B.简易冰箱与电冰箱的工作原理一样,在工作时都有汽化和液化现象
C.将该装置放在通风的地方,制冷效果更好
D.篮子上罩着纱布袋是为了增大蒸发面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作图题

13.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在图中画出物体AB在平面镜MN中的像A′B′.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6.在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的过程中,按图1所示连接电路,已知电源电压为3V不变,保持定值电阻R=5Ω不变,闭合开关S后,调节滑动变阻器R′,得到多组数据,如下
电压/V123
电流/A0.20.40.6
此实验过程中,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是保护电路;改变电阻两端的电压和电流,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归纳得出电流跟电压的关系是电阻一定,导体中的电流与电压成正比.
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此实验过程中,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是保护电路;保持电阻两端的电压不变.
①让5Ω电阻接入电路,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使电压表的示数为1.5V,记录电流表示数;
②将5Ω电阻换成7.5Ω电阻,闭合开关后发现电压表示数大于1.5V,应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右 (填“左”或“右”)移动,当观察到电压表示数为1.5 V时,记录电流表示数;
③将7.5Ω电阻换成15Ω电阻,闭合开关后发现: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动到最右端时,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如图2所示.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可能是B
A.滑动变阻器最大阻值太大   B.滑动变阻器最大阻值太小
C.滑动变阻器断路          D.定阻电阻短路.
④根据图读数推测,若不改变电源及滑动变阻器仍保持电电压表的示数为1.5V,所选用的定值电阻最大阻值应为10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3.在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的实验中,小明选择了5Ω、10Ω、15Ω、20Ω、25Ω五个电阻进行实验,电路图如图所示.

(1)请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图乙中未完成的电路完成,且使变阻器滑片向右移动时电流表示变大.(导线不能交叉)
(2)连接电路时,开关应处于断开(选填“断开”或“闭合”)状态.
(3)连接好电路,闭合开关S,发现电流表没有示数.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电压表示数始终接近电源电压.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最可能的是A(填字母)
A、电阻断路  B、电流表坏了 C、滑动变阻器短路  D、电阻短路
(4)排除电路故障进行实验,为了达到实验目的,滑动变阻器除了起到保护电路的作用外,还起到调节电阻两端电压保持不变的作用.实验中,当把5Ω的电阻换成10Ω的电阻后,应把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左(选填“左”或“右”)滑动,同时眼睛盯住电压表才可能达到这个目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3.阳阳计划做“探究通过导体的电流I跟电阻R的关系”的实验.他根据实验电路图,在实验桌上连接了如图1所示的实验电路,实验桌上还有多个阻值己知的不同的定值电阻.阳阳要利用这些器材进行实验探究.

(1)若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右移动,接入电路的电阻值变小,则应将滑动变阻器的接线柱B连入电路(选填“A”或“B”).
(2)阳阳的探究实验主要步骤如下:
①闭合开关S,调节滑片位置,使电压表有合适的示数U,用电流表测量电流I,并把R、U、I记录在数据表格中.
②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改变R两端的电压,并把U、I记录在数据表格中.
③仿照步骤②,再做四次实验,并把实验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请你根据以上叙述回答下列问题:
(3)阳阳计划探究的问题中的自变量是电阻R;
(4)根据以上实验步骤可知,阳阳实际探究的是通过导体的电流I与电压U的关系;
(5)针对阳阳计划探究的问题,在实验步骤②中,正确的操作方法应是;断开开关S,改变电阻R,再闭合开关S,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位置,使电压表的示数不变,并把R、I记录在数据表格中.
(6)在某次实验中,两电表的示数如图2甲、乙所示.此时电流表的示数0.48A,电阻为5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0.为了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小华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电路图.

(1)实验选用的器材如图所示,其中电源为2节干电池,定值电阻为10Ω,滑动变阻器标有“10Ω 2A”字样,则实验时电压表应选用的量程为0~3V,电流表应选用的量程为0~0.6A.实验开始时,滑动变阻器滑片应移到B端.(填“A”或“B”)
(2)请根据电路图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图中的元件连成电路.
实验次数12345
电压/V1.01.52.02.52.8
电流/A0.100.150.200.250.28
(3)右表是小华探究电流与电压关系时记录的几组实验数据,通过对表中数据的分析,可得到的初步结论是:当电阻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7.实验是科学学习的重要方法.如图是同学们做的一些实验,请回答:
(1)实验1中,轻质弹簧原长为15cm,当用两只手同时用100N的力F1由两端反向拉时,弹簧长度变为18cm,若将弹簧一端固定在墙上,另一端由人用300N的力F2拉,这时弹簧长度变为24cm.
(2)实验2中,将电吹风朝上吹乒乓球,会发现竟然吹不走乒乓球,球也不会掉下来,球悬浮在电吹风的上方,请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解释该现象用电吹风向上吹乒乓球时,球下方空气流速变大,压强变小,球上方的流速小,压强大,球受到向下的压力差,当压力差与重力之和,和球受到的向上的吹力平衡时,球就处于静止状态.
(3)实验3是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小明和小华同学分别采用如图甲、乙所示的实验装置,你认为“甲”或“乙”中哪个装置更科学,请说明理由乙;乙中小车与桌面间属于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得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8.如图1所示是“探究不同物质吸热能力”的实验,将煤油和水分别装在两个相同的烧杯中,并测出煤油和水的初温,然后用两个相同的酒精灯加热,每隔2min记录一次温度.实验记录如下表所示:
加热时间/min02468
温度/℃煤油2025293438
2022242628
(1)实验中水和煤油的质量相同,用加热时间间接反映液体吸收热量的多少.
(2)在加热过程中,用搅棒搅动的目的是使物质受热均匀.
(3)根据实验数据,在图2中画出煤油和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4)分析图象可知,煤油和水吸收相等热量,升温较快的是煤油;若使两者升高相同的温度,则水吸收的热量较多.因此可得结论:水(选填“水”或“煤油”)吸热的能力更强.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