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物理 > 题目详情
9.下列关于运动和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静止的物体,如果受到推力的作用,它的运动状态一定发生改变
B.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该物体一定受到力的作用
C.茶杯对桌面的压力是由于桌面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
D.物体不受力时,一定保持静止状态

分析 ①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②物体受平衡力作用,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物体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
③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弹力.

解答 解:
A、静止在地面的物体,如果受到推力和摩擦力平衡,它的运动状态不一定发生改变.故A错误;
B、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物体运动状态改变时一定受到力的作用.故B正确;
C、茶杯放在水平桌面上,茶杯对桌面的压力是由于茶杯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故C错误;
D、物体不受力时,可能保持静止,有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力与运动的关系,应知道: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9.如图所示,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中:

(1)在没有挂钩码时杠杆的平衡位置如图甲所示.为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杠杆左端的螺母向右边旋一些(左/右).
(2)调好后,第一组按图乙进行实验,第二组按图丙进行实验.你认为第二组实验方法更好,理由是拉力与杠杆垂直,便于测量力臂.
(3)丙图中,在A点悬挂三个钩码(每只钩码重0.5N),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在B点用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下拉,则测力计的示数为1.2N;若改变弹簧测力计拉力的方向,使之由竖直方向变为倾斜方向,则测力计的示数将变大(变大/变小/不变).
(4)小红调节杠杆水平平衡后,在杠杆的两端挂上钩码,杠杆离水平位置平衡还差一点,为此,小红又通过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重新回到水平位置平衡.然后正确记录下钩码重、动力臂OA和阻力臂OB的值.分析实验数据后发现,得不到教材中的“杠杆的平衡条件”,小红的哪一步操存在问题?
(5)如图1所示是生活中的跷跷板,现欲使静止的跷跷板发生转动,可采取的做法是小明不动,小华向远离支点的方向移动(只要说出一种即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计算题

20.一辆重型卡车以20m/s的速度匀速行驶了 300s,已知这辆卡车行驶时发动机的功率为2×105W,求:
(1)此过程发动机所做的功;
(2)卡车牵引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光年是时间单位
B.宇宙尺度由大到小排列: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C.万有引力定律是伽利略发现的
D.“日心说”的代表人物是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计算题

4.有一斜面如图,斜面长4m,斜面高为2m,小王同学用绳子沿斜面将质量为40kg的木箱由斜面底端匀速拉到顶端,拉力大小为300N,绳重不计.(g=10N/kg)求:
(1)小王对木箱做的有用功;
(2)斜面的机械效率;
(3)斜面对物体施加的摩擦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4.小浩在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大小关系的实验中,在水平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直线匀速拉动木块,通过改变放在木块上砝码的重力来改变木块与木板之间压力的大小.他通过测量木块的重力、分析弹簧测力计读数以及砝码重力,记录的实验数据如表所示:
实验次数12345
对木板压力 F/N12345
测力计读数 F1/N0.40.81.21.62.0
(1)根据表中测量数据,在图中画出F1与F关系的图象.分析图象可知,当接触面不变,滑动摩擦力与压力大小之间的定量关系是f=0.4F
(2)在实际操作中,由于不容易控制水平拉动弹簧测力计而导致实验存在误差,改进方法是把木块与弹簧测力计固定不动,拉动木板运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如图a,b,c三个实心小球,其中a与b质量相等,b与c体积相同,将三个小球放入水中静止不动时,a球漂浮,b球悬浮,c球沉底,则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A.它们在水中的体积关系是:Va<Vb<Vc
B.它们的重力关系是Ga<Gb<Gc
C.它们的密度关系是:ρa<ρb<ρc
D.它们所受的浮力关系是:Fa<Fb<Fc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作图题

18.请画出路灯所受重力G的示意图及其力臂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作图题

19.曲杆可绕固定点O转动,在一个最小的力F的作用下,在如图所示位置保持静止,请在图中作出:拉力F的力臂和拉力F的示意图.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