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物理 > 题目详情
11.在物理学中,磁感应强度(用字母B表示,国际单位是特斯拉,符号是T)表示磁场的强弱,磁感应强度B越大,磁场越强;磁感线形象描述磁场,磁感线越密,磁场越强
①将该磁敏电阻R放置在磁场中的位置1处.小明设计了一个可以测量该磁敏电阻R的电路,所提供的实验器材如图D所示,其中磁敏电阻所处的磁场未画出.

请你将实物电路连接完整.
123
U/V1.503.004.50
I/mA3.006.009.00
②正确接线后,测得位置1处的数据如表所示.该磁敏电阻的测量值为500Ω.根据该磁敏电阻的R-B特性曲
线可知,1处的磁感应强度为1.0T.
③在实验过程中,仅将磁敏电阻从1处移至2处,其它条件不变,那么电压表的示数减小.(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④若将该磁敏电阻从待测磁场中移出,闭合开关,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当电流表的示数为10.0mA时,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为450Ω.(电源电压为5.50V)

分析 ①滑动变阻器控制电路中的电流,和磁敏电阻、电流表串联即可;
②读出表中数据,根据R=$\frac{U}{I}$求出磁敏电阻的阻值,根据图象读出对应的磁感应强度;
③由位置的变化可得出电阻的变化,由电路的特点可知电流的变化及电压的变化;
④由图可知没有磁场时的磁敏电阻的阻值,再由欧姆定律及串联电路的特点求得总电阻,两者的差值为滑动变阻器的阻值.

解答 解:①滑动变阻器控制电路中的电流,和磁敏电阻、电流表串联,如下图:

②表中电流I=3mA=0.003A,
磁敏电阻的测量值R=$\frac{U}{I}$=$\frac{1.5V}{0.003A}$=500Ω;
由磁敏电阻的R-B特性曲线可知,磁敏电阻为500Ω时的磁感应强度为1.0T;
③将电阻由1移到2时,磁感线强度变小,磁敏电阻变小,则电路中电流增大,除磁敏电阻外,其他电阻不变,则得其他电阻上的电压增大,电源电压不变,故加在磁敏电阻上的电压减小;
④由图可知,移出磁场时,磁敏电阻为R=100Ω,
由I=$\frac{U}{R}$得,电路中总电阻R=$\frac{U}{I}$=$\frac{5.50V}{0.010A}$=550Ω,滑动变阻器的阻值为R=R-R=550Ω-100Ω=450Ω.
故答案为:①如上图;②500;1.0;③减小;④450Ω.

点评 本题问题较多,但只要能将其折分为几个小题来处理即可简单化解:如(1)考查的是电路连接,(2)考查图象的分析,(3)考查欧姆定律,(4)考查串联电路的特点.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5.在这次马航MH370失联搜寻的过程中,各国舰船在定位和测量海深都要用到超声测位仪(又叫“声呐”),如图所示,这是利用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若海的深度是6km,声音在海水中传播的速度是1500m/s,则需经过8秒才能接收到信号.声呐在工作时,人耳听不到它的声音,这是因为超声波不在人的听觉范围内.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物理课上,同学们手持凸透镜并伸直手臂,从远处用凸透镜去观察投影大屏幕上显示出的单词“now”,观察到的结果是mou(选填“now”“won”“mou”或“uom”).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9.微风吹过,金属管风铃发出悦耳的声音,小明想探究管子发出声音的频率与长度、直径的关系.他选取了材料与管壁厚度都相同、长度和直径都不同的三根直管,将它们用细线悬挂,敲击后,测出各自发出声音的频率
编号长度/cm直径/cm频率/Hz
11.502131
231.002.001284

3
48.502.50656
(1)用刻度尺测量1号管长度如图1所示,读数是22.20cm(下端已对齐“0”刻度)
(2)三根管中音调最低的是3号.(填编号)
(3)根据表中数据,能否得出“管子发出声音的频率随长度、直径的增大都会减小”的结论?请说明你的理由.
答:不能(能/不能); 理由:没有控制变量.
(4)小明发现悬挂的金属管发出声音时在做有规律的摆动,认为金属管发出的声音是由于摆动所产生的.小明设计一简单的实验来检验自己的想法.实验方案:取一根金属管轻轻摇动,听其是否发出声音;判断方法:若金属管没发出声音,说明金属管发声不是因为摆动产生的.
(5)小李在小明实验开始时用停表记录了实验时间,如图2所示时间为281.9s.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6.某小组同学通过实验研究浸在液体中的物体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他们把高为0.2米的实心圆柱体先后浸入A、B两种液体中(ρA<ρB),并用力F1改变下表面到液面的距离h,如图所示.他们利用仪器测得力F1和长方体下(或上)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强,并利用公式求得下(或上)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记录数据如表一、表二所示.
表一 液体A
实   验   序   号123456
液面到下表面的距离h(米)0.160.180.200.220.240.26
上表面受到的压力F1(牛)4.06.08.08.08.08.0
上表面受到的液体的压力F2(牛)0002.04.06.0
下表面受到的液体的压力F3(牛)16.018.020.022.024.026.0
表二 液体B
实   验   序   号789101112
液面到下表面的距离h(米)0.160.180.200.220.240.26
上表面受到的压力F1(牛)5.67.810.010.010.010.0
上表面受到的液体的压力F2(牛)0002.24.46.6
下表面受到的液体的压力F3(牛)17.619.822.024.226.428.6
(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与3或7、8与9等数据中的距离h和下表面受到液体压力F3的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在同种液体中,圆柱体下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与深度成正比.
(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4与10、5与11或6与12.等数据中的距离h和上表面受到液体压力F2的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当深度相同时,液体的密度越大,圆柱体上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越大.
(3)请将表一和表二填写完整.
(4)甲、乙两位同学进一步综合分析了表一、表二中后三列数据及相关条件,甲同学计算了F3与F1的差值,分别为14.0牛、16.0牛、18.0牛和14.2牛、16.4牛、18.6牛,由此得出结论:浸没在同种液体中的圆柱体,下、上表面受到的液体压力差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乙同学计算了F3与F2的差值,分别为20.0牛、20.0牛、20.0牛和22.0牛、22.0牛、22.0牛,由此得出结论:浸没在同种液体中的圆柱体,下、上表面受到的液体压力差是个定值.请判断,甲同学的分析错误,乙同学的分析合理但结论不完整.
(均选填“错误”、“合理但结论不完整”或“合理且结论完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6.在学习“探究影响电流热效应的因素”时,同学们发现用电阻丝对煤油加热时,观察温度计的示数变化的过程非常耗时,为了减少实验的时间,他们提出了如下改进的设想:
设想一:将煤油换成水来做实验,
设想二:通过加热空气来做实验.

(1)根据所学知识,他们经过讨论,断定设想一是错误的,你认为他们他们判断的依据是:水的比热容比煤油大,温度难升难降.
(2)为了验证设想二,他们设计了下面的实验:
①在的锥形瓶中装入质量相等的红墨水,用相同的电阻丝及玻璃管组成如图A、B的装置,通电后通过玻璃管中液柱的高度来显示温度变化的大小.然后把它们分别接入相同的电路,发现在相同的短时间的内A管中的液柱比B管上升迅速,这说明气体传热本领比液体好.
②在塞橡皮塞时发现有液体进入玻璃管并高出瓶内的液面,这是因为瓶内气压大于瓶外气压,使管内的液柱与瓶内液面相平,他们用带有针头的注射器通过橡皮塞插入瓶内如图C甲所示,接下来的操作是抽气.
③同学们用两根电阻丝(R>R)插入相同的甲、乙瓶中并接入电路如图C所示,闭合开关,甲、乙两玻璃管中液面如图D所示,由此得出关于电热的结论是电流和通电时间一定时,电阻越大,产生的热量越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3.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
(1)为了能使像清晰地成在光屏的中心位置,要调整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2)如图所示,当蜡烛距凸透镜的距离为35cm时,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倒立、缩小的实像,实验中他不慎用手指尖触摸到了凸透镜,此时光屏上不会(选填“会”或“不会”)出现手指尖的像.
(3)若对换蜡烛和光屏的位置,光屏上能得到一个清晰的像;若把凸透镜换成焦距 为30cm的,保持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移动光屏(光具座足够长),在光屏上能得到一个清淅的像(两空均选填“能”或“不能”).
(4)给透镜“戴上”远视眼镜,调节光屏的位置,使烛焰在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取下远视眼镜,保持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为使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远离(选填“远离”或“靠近”)透镜.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20.晓丽去买蜂蜜,发现蜂蜜在瓶内向下流动得比较慢,不像流水那样.她猜想:物质的粘性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呢?她猜想液体的粘性也可能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粘性越小.她设计了如下的实验方案:将蜂蜜分装入三个小瓶,一瓶放在冰箱,一瓶放在室内,另一瓶放在微波炉加热一会儿,然后找三支相同的试管,用三支滴管分别从三个小瓶中各滴一滴蜂蜜,同时,分别滴到同样倾斜放置着的试管内壁上,观察各滴蜂蜜流到试管底部的时间,并记录实验数据如表:
蜂蜜在冰箱中在室内经微波炉加热
温度较低一般较高
流淌时间较长一般较短
(1)晓丽又用其它几种物质做了相同的实验,并对这些实验现象分析:可以初步得出结论:有些物质,随着温度的升高,它的粘性变小,这一结论可以用图象B(填“A”或“B”)来表示.
(2)在上述探究过程中,晓丽运用了“控制变量法”,她在实验时控制了蜂蜜的质量等不变,只改变了蜂蜜的温度;还运用了“转换法”,她将不能直接测量的“粘度”转换成可以测量的流淌时间来完成实验探究,在物理学习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这两种方法,请各举一例:
“控制变量法”的例子:探究电流和电阻、电压的关系实验.“转换法”的例子:测不规则小石块的体积转换成测小石块排开水的体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如图所示,是“探究物质的熔化规律”的实验装置.实验时先将固体物质和温度计分别放入试管内,再放入大烧杯的水中,观察固体的熔化过程.
(1)把装着某物质的试管放在烧杯的水中加热,而不是直接用火加热试管,是为了使该物质受热均匀.
(2)试管内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 变,此时温度如上图所示,读数方法正确的是B(选填“A”、“B”或“C”),示数为48℃,该物质是晶体(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3)实验时若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试管底部,则测得试管内物质的温度值偏高.
(4)表是一位同学探究某固体熔化,测量的数据和观察的现象,可知该物质的熔点是48℃,熔化用了3分钟.
时间/min0123456789101112
温度/℃30333639424548484848495153
状态固   态固液共存液态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