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物理 > 题目详情
16.按要求作图:
(1)在甲图中画出入射光线经过水面后的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
(2)在乙图中画出两条入射光线经过透镜后的折射光线.

分析 (1)先过入射点垂直界面作出法线,要作出反射光线必须知道反射定律的内容: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按反射定律的内容作出反射光线;
要作出折射光线,必须知道折射定律的内容: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当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根据折射定律作出折射光线.
(2)要正确作出图中入射光线的折射光线,必须知道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过焦点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过光心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如何传播.

解答 解:(1)过入射点垂直界面作出法线,在空气中法线右侧斜向上作出反射光线,并使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等于90°-40°=50°;
在法线右侧的水中斜向下作出折射光线,使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如图:
(2)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通过焦点;过光心的光线其传播方向不变,如图所示:

点评 (1)光斜射到两种透明介质的界面上,一般要发生反射和折射,反射与入射在同一种介质中,要按反射定律作图;折射与入射在不同的介质中,要按折射定律去作图.
(2)主要考查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过光心的光线其传播方向不变;过焦点的光线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折射后过焦点.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6.下列做法中,符合安全用电要求的是(  )
A.将电冰箱的外壳接地B.熔断器安装在零线更安全
C.在高压线附近放风筝D.更换灯泡时可以不切断电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7.小刚家的电能表标有“220V 10A”的字样,他家同时使用的家用电器的总功率不能超2200W,如果他家月初电能表示数为,月末电能示数为,小刚家该月所耗电能是80kWh,如果所缴电费的标准为0.5元/度,应缴电费40元.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4.某起重机的钢丝绳吊着货物沿竖直方向匀速上升,若货物的重力为5000牛、上升的速度为0.2米/秒,则钢丝绳对货物拉力的大小是5000牛,方向竖直向上;若起重机将货物吊到所需高度后,以0.1米/秒的速度匀速放下,此时钢丝绳对货物的拉力等于5000牛(选填“小于”、“等于”或“大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1.刘家峡水电站的水库大坝高147m,当水位为130m时,坝底受的压强是1.274×106Pa,继续往里面加水时,坝底所受压强将变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19世纪末,英国物理学家瑞利在精确测量各种气体的密度时,发现由空气中取得的氮的密度是1.2572kg/m3,而从氨中取得的氮的密度是1.2505kg/m3.虽然多次重复测量,仍然存在这个令人奇怪的差异.瑞利不放过这一细微差异而执著地研究下去.后来他与化学家拉姆塞合作,发现了气体氩,从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原来空气中取得的氮里混有密度较大的氩气,假设气体氩的体积占从空气中取得的氮的体积的$\frac{1}{10}$,请你计算出氩的密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多选题

8.下列有关凸透镜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B.凸透镜可以矫正近视眼的视力
C.凸透镜所成的虚像一定是放大的
D.凸透镜所成的是实像可以是放大的,也可以是缩小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5.(1)如图甲所示,在胶卷盒中滴入几点酒精后密封,在下方电火花发生器产生电火花后看到的现象是盒盖飞出,盒口有白雾生成,该过程模拟的是热机(电动机/热机)的工作原理;
(2)测电笔的作用是辨别火线与零线,如图乙所示的使用方法不规范的地方是手未接触笔尾金属电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6.小明同学自备器材,主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其情形如图所示,他先把一块平板玻璃垂直立在水平桌面上,再准备A、B两支大小、外形完全一样的蜡烛,然后把点燃的蜡烛A立在玻璃板前,又把蜡烛B放在玻璃板后面,并移动蜡烛B的位置,使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
(1)用平面镜代替玻璃板,上述实验不能(选填“能”或“不能”)进行,因为平面镜只能反射光不能透过光
(2)实验时,取一支点燃的蜡烛A作为研究对象,另一支蜡烛B的作用是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某同学发现看到蜡烛A的像不清晰,于是他将蜡烛B也点燃,用来增加像的亮度.他这样做不能(选填“能”或“不能”)使看到的像更清晰.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