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物理 > 题目详情
4.单位换算
(1)36km/h=10 m/s              
(2)0.2km=2×105mm.

分析 此题考查物理量不同单位间的换算,运用不同单位间的具体关系,利用数学上的运算就可解答.

解答 解:
(1)因为1km/h=$\frac{1}{3.6}$m/s,所以36km/h=36×$\frac{1}{3.6}$m/s=10m/s;
(2)因为1km=106mm,所以0.2km=0.2×106mm=2×105mm.
故答案为:(1)10;(2)2×105

点评 此题考查名数的换算,把高级单位的名数换算成低级单位的名数,就乘单位间的进率,反之,则除以进率.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4.下列光现象与相应的解释错误的是(  )
A.海市蜃楼-----光的折射
B.水中的倒影----光的反射
C.投影仪----光的反射
D.“独树成林”树下有圆形的光斑-----光沿直线传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5.下列现象属于扩散现象的是(  )
A.柳絮飞扬B.雷雨阵阵C.果香四溢D.雪花漫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2.甲、乙两球的质量之比为3:2,则他们所受的重力之比为3:2,若甲球的质量为6kg,则乙球所受的重力为40N.(g取10N/k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9.一足球以8m/s的速度水平飞来,运动员把它以12m/s的速度反向踢出,已知踢球时间为0.2s,则在这段时间内,足球的平均加速度大小为(  )
A.20 m/s2B.40 m/s2C.60 m/s2D.100 m/s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9.在学习《声的世界》时,有几个相关的实验
(1)如图1所示,当敲响音叉后用悬吊着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叉股时,乒乓球会被弹起,这个实验说明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在实验中,我们把不可见、不易见的现象转换成可见、易见的现象;这种物理方法称为转换法.
(2)如图2所示,将一把钢尺压在桌面上,一部分伸出桌面,用手拨动其伸出桌外的一端,轻拨与重拨钢尺,则钢尺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同;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保持尺的振动幅度不变,则钢尺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均选填“响度”、“音调”和“音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6.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由电子和原子核组成,原子核是由质子 和中子组成.但它们又是由被称为夸克的更小的粒子组成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3.一台柴油机,有mkg柴油完全燃烧时,放出8.0×108J的热量,要损失3.2×108J的热量,则该柴油机的效率是(  )
A.30%B.40%C.50%D.60%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4.科学探究分为:发现并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七个环节.小明从语文课本上读到一些对声音的描述:优美的歌声,婉转的鸟鸣声…使人心情舒畅.
(1)他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提出问题环节;小明猜想可能是物体振动产生的.于是他用两支铅笔、一把刻度尺、一根细橡皮筋,组成实验装置.
(2)然后用手拨动橡皮筋,橡皮筋振动时发出了响声,当橡皮筋振动停止,响声停止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环节;
(3)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小明分析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分析与论证环节;
通过以上阅读,你认为小明的探究活动运用了科学探究的哪些环节?请在对应部位将划线运用的科学探究环节写上.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