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物理 > 题目详情
阅读短文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光污染,来自亮丽的玻璃幕墙
  最近张小姐十分苦恼,因为她的房子正对着一座新大厦的玻璃幕墙.有时站在她家的窗前,看到对面玻璃幕墙就像平面镜一样,使她能把同楼居民家的一举一动看得清清楚楚.玻璃幕墙的反光更使她苦不堪言,只要是晴天,她的房间就会被强烈的反射光线照射得通亮,无法正常休息.至于那种外墙呈凹形的建筑物,其玻璃幕墙形成一个巨型的聚光镜,一个相当于几十甚至几百平方米的凹透镜,其聚光功能是相当可观的,能使局部温度升高,造成火灾隐患…
(1)外面看玻璃幕墙相当于平面镜,光线照射到光滑的玻璃幕墙上时会发生
镜面
镜面
反射,物体经玻璃幕墙反射后所成的像是
(填“实”或“虚”)像.
(2)在某大厦楼前,从侧面往玻璃幕墙看去,发现该大厦前的旗杆在玻璃幕墙中的像有错位现象,如图所示.你认为这可能是光的什么现象引起的呢?
答:
光的折射
光的折射

(3)从文中找出一个光学方面的物理知识填入横线:(如镜面反射)
平面镜成像
平面镜成像

(4)文中有一处出现了科学性的错误,请将错误的句子及更正句子写在下面横线上
错误句子:
凹透镜
凹透镜

更正句子:
凹面镜
凹面镜

(5)从上文中找出一个玻璃幕墙给居民生活带来的不便或危害的实例:如:
只要是晴天,她的房间就被强烈的反照光线照得通亮,无法正常休息
只要是晴天,她的房间就被强烈的反照光线照得通亮,无法正常休息

(6)如何预防光污染?请你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
不用光滑玻璃幕墙
不用光滑玻璃幕墙
分析:(1)光的反射分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当平行光线射到光滑表面时发生镜面反射,反射光线依然平行;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
(2)出现错位现象的原因是镀膜玻璃不在同一竖直平面,致使像不在同一条直线上造成的.
(3)可从文中找光的反射有关知识,因为光污染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4)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凹面镜才能会聚光线;
(5)光照在玻璃幕墙会发生镜面反射,从而形成光污染;
(6)光污染是由镜面反射产生的,改为漫反射就不会形成光污染.
解答:解:(1)光线照射到光滑的玻璃幕墙上时会发生镜面反射;物体经玻璃幕墙反射后所成的像是虚像;
(2)从侧面往玻璃幕墙看去,发现该大厦前的旗杆在玻璃幕墙中的像有错位现象,这是由光的折射引起的;
(3)图中涉及到的光学知识有:玻璃幕墙的反光---光的反射;一个几十甚至几百平方米的凹透镜(应该时凹面镜),其聚光功能是相当可观的---凹面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4)凹透镜是可以透过光线的,那种凹形建筑物不能透过光线,只能反射光线,是凹面镜.所以错误的是:一个几十甚至几百平方米的凹透镜,其聚光功能是相当可观的;
(5)玻璃幕墙对人带来的危害有:房间被强烈的反射光线照得通亮,无法正常休息.
(6)玻璃幕墙的表面是比较光滑的,发生镜面反射产生光污染,若采用比较粗糙的建材发生漫反射就不会产生光污染.
故答案为:(1)镜面反射、虚
(2)光的折射
(3)平面镜(平面镜成像等)其它正确也可
(4)凹透镜、凹面镜
(5)只要是晴天,她的房间就被强烈的反照光线照得通亮,无法正常休息;(或造成火灾隐患)
(6)不用光滑玻璃幕墙(或改用毛玻璃幕墙).
点评:解答本题需掌握:平行光射到玻璃幕墙、釉面砖墙、磨光大理石等反射面时,反射光线射向同一方向,会造成光污染,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多积累与物理相联系的现象,将物理与社会联系起来.在第二问的解答上,一是要弄清形成错位的原因,这是中考的一个新题型,需要特别关注.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2011?广东二模)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当你在游乐场乘过山车奔驰之际,你是否会想到:过山车为什么不需要引擎来推动就能“翻山越岭”呢?过山车在开始旅行时,是靠一个机械装置推上最高点的,但在第一次下行后,就再没有
任何装置为它提供动力了,从这时起带动它沿轨道行驶的唯一“发动机”就是重力势能.过
山车的重力势能在处于最高点时达到最大值,当它开始下行时,它的势能不断减小,动能不断增大;由于摩擦,损耗了少量的机械能,所以随后的“小山丘”设计的比开始时的“小山丘”低(如图所示).
像所有列车一样,过山车也安装了机械制动装置,使它在结束行程或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准确地停下来.
(1)过山车通过A点向上运动过程中,动能
变小
变小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后面的“小山丘”设计的比开始时的“小山丘”低,是由于过山车运动过程中,将部分机械能转化为
内能
内能

(3)过山车旅行过程中,遇到紧急情况能够准确停下来,是由于
安装了机械制动装置
安装了机械制动装置

(4)过山车第一次下行后,是利用
重力势能
重力势能
作为“发动机”的;在生产与生活中,与过山车利用了相同“发动机”的有
水电站(或古代投石机、滑梯等)
水电站(或古代投石机、滑梯等)
(举一例即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2013?徐州)阅读短文,回答文后的问题
                                                      风寒温度
人们都有这样的体验:走在街上,穿着的衣服感觉冷暖刚好适宜,这时突然起了一阵大风,顿时感觉周身寒冷,这就是风寒效应.风寒效应会影响人体对冷的感觉,导致人体感觉的温度与温度计的示数有明显的差别.原来,人体的主要散热部位是皮肤,通过皮肤红外辐射、接触传导热量、冷热空气对流和汗液蒸发等方式散热.当无风时,在人体皮肤和周围空气之间有一个比较稳定的空气层,由于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可以起到保温作用;当刮风时,稳定的空气保温层不断被新来的冷空气所代替,并把热量带走.风速越大,人体散失的热量越快、越多,人也就感觉越寒冷.科学家提出用风寒温度描述刮风时人体皮肤感觉的温度,并通过大量实验找出了风寒温度和风速的关系.下表是在气温为5℃时,风寒温度和风速的关系.
风速(km/h) 0 10 20 30 40
风寒温度(℃) 5 3 1 -1 -3
(1)风会使人感觉更寒冷的原因主要是加强了下列哪种散热方式
C
C

A.辐射     B.传导     C.对流      D.汗液蒸发
(2)一个质量为50kg的人散失热量4.2×105J,如果人体没有产生相应的热量,则体温将下降
2
2
℃.[人体的比热容取4.2×103J/(Kg?℃)]
(3)利用表格给出的数据作出风寒温度-风速图象.
(4)当气温为5℃,风速为35km/h时,地面的水会结冰吗?答:
不会
不会

(5)根据所给数据,用T表示风寒温度,t表示气温,v表示风速,请你写出三者关系的表达式:
T=-0.2v+5(℃)
T=-0.2v+5(℃)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2011?江苏模拟)阅读短文,回答文后问题
歼20战机成功飞上蓝天
我国的歼20战机成功飞上蓝天,标志着我国航空工业取得了长足的进展.飞行员驾驶飞机在蓝天上翱翔时,看到山川河流纷纷向后急驰而过,此时飞行员选择的参照物是
B
B

A.地面    B.飞机     C.蓝天
歼20最显著的特性之一是其隐身性,即当敌方雷达波照射到机身上时,只有极少的波束被沿原路线反射回去,使雷达无法探测到飞机.要使飞机做到隐身,常用两种途径:一是在飞机上涂装吸波材料,将照射过来的雷达电磁波吸收掉.吸波材料吸收了雷达波后,将电磁能最终转化成了
能而不能被反射回去.
二是不使机身上的部件表面间构成直角反射面.这是因为雷达波也遵从与光的反射定律相同的反射规律.请你在下面的图中作图说明:当雷达波束照射到两个构成直角的反射面上后,无论入射角如何,都将被沿入射方向的反方向反射回去.
歼20发动机的喷口在飞行员的调控下可以向不同的方向偏转,这样使它具有极好的机动性.发动机喷口偏转,可迅速地改变推力作用的
效果或方向
效果或方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2010?扬州三模)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地  震  波
地震波从震源产生向所有方向传播开来,并携带能量穿过地球.第一种地震波是“P波”(如图A所示),它的运动速度最快,P波是一种象手风琴一样使地面一伸一缩(疏密相间),建筑物将上、下振动.第二种地震波是“S波”(如图B所示),是横向振动的地震波,它导致建筑物前后摇晃,破坏力很大,但它只能在固体中传播,与震源对面的地球另一边的科学家探测不到它.当P波和S波到达地球表面后转变成“表面波”,尽管表面波传播速度最慢,但它却是造成最剧烈的地面运动的元凶.发生在水下的地震在海洋上形成了称为海啸的巨大表面波,海啸抵达陆地时能够造成严重的灾害.

问题(1):在声波、水波、橡皮绳波、电磁波中,
橡皮绳波
橡皮绳波
与P波的运动形态是一样的,你的判断依据是
P波是一种象手风琴一样使地面一伸一缩(疏密相间)
P波是一种象手风琴一样使地面一伸一缩(疏密相间)
.P波和S波的差异有
振动的方向不同
振动的方向不同
“S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
“S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
(写出二种即可).
问题(2):图C中的波是由地震引发的在地球表面形成的巨大波,此波应该属于上文中的
P波
P波
(P波/S波/表面波),它的振幅是
0.3
0.3
m,波速是
200
200
m/s,请你计算出它的频率是
0.001
0.001
Hz,这个波传到5000km的海岸需要
25000
25000
s.
问题(3):图D是地震监测站的地震仪记录的地震波谱,P波、S波到达监测站的时间差是
100s~120
100s~120
s,如果时间差越大,说明震中离监测站距离越
(近/远).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短文并回答下列问题:
会“拐弯”的声音
声音不但会“爬行”,而且会“拐弯”.
1923年,荷兰的一个火药库发生了大爆炸,据调查,在100千米的范围内,人们清楚地听到了爆炸声,在100千米到160千米的地区内,人们却什么没有听到,令人奇怪的是,在1300千米的地方的人们却又清楚地听到了爆炸声.
这真是件有趣而又奇怪的事!声音怎么会拐弯绕过中间地带呢?
原来声音有个“怪脾气”:它在温度均匀的空气里是笔直地走的;一旦碰到空气的温度有高有低时,它就尽挑温度低得地方走,于是声音就拐弯了.如果某个地区接近地面的温度变化得厉害,这儿高那儿低,那么声音拐到高空后又会往下,这样就会造成一些奇怪的现象.
请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声音喜欢在怎样的物质里走?答:声音喜欢走
 
的物质(选填“温度高”或“温度低”)
(2)自从昆山高速火车通行后,每天不同时刻都有火车经过离我们家或学校不太远的地方,你注意过吗?夜晚和早晨听到火车的汽笛声很清楚,一到白天就不太清楚了,有时甚至听不见.你能对此现象做出简单的解释吗?
 

(3)请想象一下:如果声速变成了每秒传播0.5m,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设想一个合理情景
 

(4)在汽车行驶的正前方有一座山,汽车以12m/s的速度匀速行驶,汽车鸣笛,经2s后,司机听到回声,此时汽车距山多远?(V声=340m/s).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