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下列各项利用连通器原理工作的是
A. 潜水艇 B. 用钢笔吸墨水 C. 拔火罐 D. 船闸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2016江苏连云港卷】下列关于光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桥在水中的倒影是光的折射现象
B.影子的形成说明了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C.红外线最显著的性质是能使荧光物质发光
D.镜面反射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漫反射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我国自行生产的混合动力汽车已经服务于生活.混合动力汽车启动时,内燃机并不工作,蓄电池通过某种方式向车轮输送能量;当需要高速行驶或蓄电池储存电能过低时,内燃机启动,既可以向车轮输送能量,也可以同时给蓄电池充电;当车辆需要全力加速时,内燃机和蓄电池还可以同时向车轮输送能量.
(1)汽车发动机的气缸体和汽缸盖的内外壳间有个“水套”,冷却液在其间循环,以防止汽车发动机过热.①冷却液的主要成分是水,这时因为水的__;②在汽车开始行驶的一段时间内,冷却液温度逐渐升高,它的内能会__(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这是通过__的方式改变冷却液的内能.
(2)如图,已知某台混合动力汽车车身质量为1200kg,每个轮胎与地面的接触面200cm2,如果该车停放在水平路面上,则该车对水平地面的压强是__Pa.(g取10N/kg)
(3)如表是该混合动力汽车所用的镍氢蓄电池组的部分参数,则蓄电池组最多可储存电能__J.
(4)测试人员驾驶该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直线行驶0.5h,观察仪表盘,发现这段时间内汽车内燃机消耗燃油4.475kg,车速为50km/h,蓄电池组储存的电能由最大值的60%增加到80%.从汽车使用技术手册中,测试人员发现该车使用的燃油的热值为4.0×107J/kg.汽车行驶时所受阻力f和车速v的关系如图所示.
①内燃机若完全燃烧燃油4.475kg能放出热量_____J.
②车速为50km/h时汽车发动机的牵引力大小为__N.
③该汽车燃油的能量转化效率为__(不计内燃机外机械传动及充电过程中的能量损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所示,在容器底部固定乙轻质弹簧,弹簧上端连有一边长为0.1m的正方体物块A,当容器中水的深度为20cm时,物块A的体积露出水面,此时弹簧恰好处于自然伸长状态(ρ水=1.0×103kg/m3,g取10N/kg).求:
(1)物块A受到的浮力
(2)物块A的密度
(3)往容器缓慢加水,至物块A刚好浸没水中,立即停止加水,弹簧伸长了3cm,此时弹簧对木块A的作用力F.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林同学收集了一些与自身相关的数据,其中最接近于实际情况的是( )
A.她正常体温约为38℃
B.她自身的体积约为0.05m3
C.她正常步行时速度约为5m/s
D.她的脉搏正常跳动一次的时间约为10s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小明和同学合作,测量人步行的平均速度:
(1)实验原理:____________。
(2)测量器材: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方法:用____________测路程,用________测时间,再用公式____________求平均速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措施中,能使蒸发加快的是( )
A. 用干手器把湿手吹干 B. 把新鲜的水果装入保鲜袋中
C. 酒精灯用后及时盖上灯帽 D. 冬储白菜放到阴凉处存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某班周末的“回家做做实验”是观察水的凝固现象,要求把水装入饮料瓶中后,放入冰箱的冷冻室内让其凝固,并研究凝固后的变化。下列物理量不发生改变的是( )
A. 体积 B. 密度 C. 质量 D. 比热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2015年3月9日,全球最大太阳能飞机“阳光动力2号”(如图所示)环球飞行.将用时四到五个月穿越海洋陆地,完成人类史上首次太阳能环球飞行计划.“阳光动力2号”的机身和机翼均采用极轻的碳纤维材料.它的翼展达到72m,比波音747﹣8型的翼展还要宽3.5m,机长22.4m,接近一个篮球场的长度,而质量仅有2300kg,跟一辆中型轿车相差无几.它的起飞速度为35km/h,最大速度约140km/h.“阳光动力2号”的机身和机翼均采用极轻的碳纤维材料.极轻的物理含义是( )
A.材料的质量
B.材料的体积
C.材料的密度
D.材料的重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