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物理 > 题目详情
2.(1)小明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按图1测一枚纽扣的直径,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纽扣的直径是1.08cm.
(2)如图2所示,用A、B两刻度尺测同一木块的边长,就分度值而言,A尺精密些,就使用方法而言,B不正确.用A尺测量出的物体长度是2.20cm.

分析 (1)分度值就是每相邻两刻线之间的距离,分度值小的刻度尺精确程度高;
(2)放置刻度尺时要将刻度尺与被测长度紧贴;
(3)在进行长度的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其数据由准确值和估读值组成,但只准确到分度值所对应的那一位,如分度值为毫米的刻度尺则准确到毫米级,毫米级以下为估计值.

解答 解:由图知:
(1)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纽扣左侧与2.00cm对齐,右侧在3.0cm和3.1cm之间偏向3.1cm一侧,估读为3.08cm,所以纽扣的直径为d=3.08cm-2.00cm=1.08cm;
(2)刻度尺A的分度值是1mm,刻度尺B的分度值是2mm,所以刻度尺A的精确程度高;
刻度尺B的刻度面没有和被测长度紧贴,所以是错误的;
刻度尺A的起始刻度从零刻度线开始,右侧与2.2cm对齐,估读为2.20cm,所以读数是2.20cm.
故答案为:(1)1mm;1.08cm;(2)A;B;2.20cm.

点评 此题考查的是刻度尺的使用方法和读数,是一道基础题.正确观察的关键是视线在终端刻度线的正前方,视线与刻面垂直,看清大格及小格数.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2.夏天,车内开空调时,车窗的外 (填“内”或“外”)表面有时会有一层小水珠.这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 (填物态变化)形成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3.下面是小星同学在利用一个未知焦距的凸透镜,进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所遇到的问题,请帮他将空缺部分补充完整.

(1)将一束平行于主光轴的光射向凸透镜,得到如图1所示的光路图.则该凸透镜焦距为10cm.
(2)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并使烛焰、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3)按要求进行观察和测量,并将观测情况记录在下表中.请分析:
实验序号物距u/cm像距v/cm成像的性质
13015倒立、缩小的实像
22516.7
320倒立、等大的实像
41530倒立、放大的实像
5
5
正立、缩小的虚像
①上表中实验序号2所成像的性质,与实验序号1的成像性质相同.(选填实验序号).
②实验序号3中像距应为20cm.
③表中对成像性质的填写存在一处错误,请填写出出现错误的实验序号为5.
(4)把图2中的凸透镜看作眼睛的晶状体,光屏看作是视网膜.给凸透镜“戴”上近视眼镜,使烛焰在“视网膜”上成一清晰的像.若“取下”近视眼镜,为使光屏上的像清晰,在保持烛焰和透镜位置不变的条件下,应将光屏B
A.保持在原来位置
B.靠近透镜
C.远离透镜.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作图题

10.如图所示,一束光AO从空气斜射到水面上,请在图中画出:反射、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计算题

17.一个长方体的鱼缸,长0.3m,宽0.2m,高0.3m,里面装满水时,求:
(1)水的体积是多大?
(2)水的质量是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7.一个玩具电器的工作电压是6V,需用4节5号干电池串联起来给它供电.对人体的安全电压不高于36V,家庭电路电压220V.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作图题

14.在图1作出物体AB在平面镜中的像,在图2中作出光线穿过凹透镜后的路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1.某一物体在做匀速直线运动,它在10秒钟内行驶了50m路程,则它的速度是5 m/s,那么它在第5秒内行驶的路程为5×10-3 km.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计算题

13.从上海到南京的2526次普通列车运行时刻表如表Ⅰ所示,从上海到南京的D412次列车组运行时刻表如表Ⅱ所示.
表Ⅰ:2526次普通列车
项目上海苏州常州南京
到站时间07:2408:2611:30
发车时间06:3507:2608:28
里程/km084165300
表Ⅱ:D412次动车组
项目上海苏州常州南京
到站时间09:5110:3211:45
发车时间09:1509:5310:34
里程/km084165300
(1)D412次动车组由上海驶往南京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km/h?
(2)2526次普通列车由苏州驶往常州的平均速度是多少km/h?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