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物理 > 题目详情
7.小明用一把所示的刻度尺,测量物理书的宽,他的测量方法如图所示,图中13是他观察读数时眼睛的位置,请指出这位同学测量中的一个错误之处:
(1)读数时视线没有与尺面垂直;
(2)纠正错误后小明前后测量了四次,读数分别是25.98cm、26.00cm、26.02cm、26.42cm.其中错误的数据是26.42cm,该课本的长度应为26.00cm.他多次测量的目的是减小误差.
(3)下列关于误差与错误的说法正确的是D
A.读数时多估读几位数字,可以减小误差                 
B.误差就是错误
C.只要测量时态度认真仔细,工具精密,就不会有误差    
 D.测量时误差不可避免
(4)若有一把金属材料制成刻度尺,且这种金属材料受温度变化很明显(热胀冷缩),那么在严冬季节用它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其测量结果将偏大(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分析 (1)刻度尺使用时:①刻度尺要与被测部分对齐;②让刻度尺有刻度的一面紧贴被测部分,测量的始端与0刻度线对齐,如果0刻度线磨损,可以与其它整格刻线对齐,测量结果要减去前面的数值;③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④读数时结果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⑤记录数据要写单位.
(2)为减小测量误差,常用的方法是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在求取长度测量平均值时,应先去除差距较大的错误数据,再求取平均值;
(3)误差是在测量过程中产生的测量值与真实值这间的差异,这种差异不同于错误,它是在测量方法正确的情况下产生的,只可以减小,却不能避免.(4)根据金属的热胀冷缩,判断出尺子本身的变化,再结合刻度值不变来进行分析.

解答 解:(1)由图知:刻度尺的使用有以下错误:
刻度尺没有沿着被测长度放置;读数时视线没有与尺面垂直;刻度尺的刻线没有紧贴被测物体.
(2)四次读数中,26.42cm与其他数据相差较大,属错误数据,应去除;
物理课本的长度为L=$\frac{25.98cm+26.00cm+26.02cm}{3}$=26.00cm;
用刻度尺测物理课本的长度需要多次测量,多次测量的目的是取平均值减小误差
(3)A、测量时应该估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即估读值,再多估读几位没有意义;故A错误;
B、测量时出现误差,不等于出现了错误,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而误差是不能避免的,故B错误;
C、误差是难以避免的,但测量时态度认真仔细,工具精密,可以减小误差,故C错误;
D、误差可以减小,但不能避免,故D正确.
故选D.
(4)由于金属的热胀冷缩,严冬季节,尺子实际长度收缩变小,而刻度依然是原来标注的刻度,所以用其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其测量结果会偏大.
故答案为:(1)读数时视线没有与尺面垂直;(2)26.42cm;26.00;减小误差;(3)D;(4)偏大.

点评 此题考查的是刻度尺的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物理实验和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刻度尺,我们要熟练掌握其使用和读数方法.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7.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在光具座的位置如图所示,此时在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像;若保持透镜位置不动,将蜡烛移到光具座的40cm刻度处,对于此时像的性质判断正确的是(  )
A.一定是放大的像B.一定是缩小的像C.一定是等大的像D.一定是不成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8.把一枚硬币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从上面看到的硬币位置比实际的高,从侧面看到的硬币比实际的大(填“大”“小”).这都是由于光的折射现象造成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5.自动扶梯能在t1秒内把乘客送上楼去,如果扶梯不动,人能在t2秒内走上楼去,若t1>t2.那么,请用t1,t2表示人在开动的扶梯上走着上楼所需的时间t.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2.电能表是用来测量电功的仪表.一只家用电能表上标有3000r/KW•h字样,若室内只接了一只灯泡,测出转盘3min内转了15r,则灯泡在这段时间内消耗的电能是1.8×104J.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2.在图中,甲图(选填“甲”或“乙”)表示远视眼成像示意图.矫正远视眼应佩戴眼镜的镜片是凸透镜,它的作用是使像相对于晶状体向前(选填“前”或“后”)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9.一个标有“10V  5W”的灯泡接入某电路中,测得通过它过它的电流是0.4A,则它的实际功率是(  )
A.等于5WB.大于5WC.小于5WD.无法判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6.两个同学做测平均速度的实验,某次实验的过程如图所示,图中秒表每格为1S,该次实验中,实验原理:v=$\frac{s}{t}$;实验时用秒表测量时间;刻度尺测量路程.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v1=0.13m/s,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0.1m/s.小车通过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3=0.2m/s.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7.小勇在如图的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1)如果测得时间tAB=2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AB=20cm/s.
(2)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AB会偏小(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3)在实验过程当中为了使得数据更为准确应该让斜面的坡度更缓(选填“缓”、“陡”)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