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物理 > 题目详情
10.如图所示的电路中,R1=30Ω,电流表A的示数为0.6A,电流表A1的示数为0.4A,求:
(1)电源电压;
(2)R2的阻值.

分析 (1)根据U=IR计算电压,结合并联电路中电压规律解题;
(2)根据并联电路中干路上的电流等于各支路上的电流之和,利用R=$\frac{U}{I}$解题.

解答 解:(1)由图可知,R1与R2并联,电流表A1测R1电流I1=0.4A;电流表A测干路电流I=0.6A,
电源电压:U=U1=I1R1=0.4A×30Ω=12V;
(2)通过R2电流:I2=I-I1=0.6A-0.4A=0.2A
R2阻值:R2=$\frac{{U}_{2}}{{I}_{2}}$=$\frac{U}{{I}_{2}}$=$\frac{12V}{0.2A}$=60Ω;
答:(1)电源电压为12V;
(2)R2的阻值为60Ω.

点评 本题考查的并联电路的有关运算,要掌握并联电路的电流电压规律,会运用欧姆定律.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20.为了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小亮同学进行了下面的实验:
照图甲那样,把一面镜子M平放在平板上,把一个画有角度的白色硬纸板竖立在镜面上,硬纸板是由E、F两块粘接而成,可绕接缝0N转动,ON垂直于镜面.
(1)使E、F成为同一平面,让入射光线沿纸板上某一角度线射向镜面上的O点,观察反射光线方向.可见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
(2)改变入射光线方向,观察反射光线方向改变的情况,分析可知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3)图乙把纸板F前折或后折,可以知道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4)小明在探究反射角和入射角之间的关系时,三次改变入射角的大小,实验所测数据如表中所示,他根据表中数据得出的结论和其他同学的结论并不一致.请你根据表中的数据分析小明实验中出现错误的原因是将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当成反射角.
实验次数入射角反射角
120°70°
230°60°
350°40°
(5)实验中小亮和小明都要收集多组数据是为了总结规律,避免偶然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自然界中的云、雨、露、雾、霜、雪、雹都是水的“化身”.露是水的液态,霜是水的固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8.下列图中,光线射经透镜,正确的是(  )
A.B.C.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多选题

5.下表示一些物质的比热容[J/(kg•℃)]:
4.2×1030.88×103
煤油、冰2.1×103干泥土0.84×103
沙石0.92×1030.39×103
根据表中的数据,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物质的比热容与物质的状态无关
B.100g水的比热容是50g水的比热容的两倍
C.质量相等的铝块和铜块吸收相同的热量,铝块温度变化较大
D.寒冬季节,放在室外盛有水的水缸会破裂,主要是因为水的比热容较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5.面积很大的水池,水面上浮着一边长为10cm,密度为0.6×103kg/m3的正方体均匀木块,开始时木块静止,如图甲.现用力F将木块匀速下压,运动时,F随深度H变化如图乙.
(1)木块开始下沉到恰好浸没的过程中,重力对木块做功是0.24J
(2)木块开始下沉到恰好浸没的时间是10s.F对木块做的功的功率是0.008W.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小明自制了一个简易投影仪(如图),在暗室中将印有奥运五环(红、黄、蓝、绿、黑五色环)标志的透明胶片,贴在发白光的手电筒上,并正对着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调整手电筒、凸透镜、白色墙壁之间的位置,在墙上看到一个清晰正立、放大的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手电筒与凸透镜的距离应大于10 cm、小于20 cm,且胶片应倒立放置
B.能从不同角度看到墙上五环标志的像,是因为光在墙面上发生的是漫反射
C.手电筒与凸透镜的距离应大于20 cm,且白墙到透镜的距离应大于10cm小于20cm
D.在白色的墙上蒙上一层红布,可以看到奥运标志的像中五环的颜色只有红色和黑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9.电热器是利用了电流的热效应工作的,发热元件是一个阻值为1×104Ω的电阻.当发热元件两端的电压为220V时,流过该元件的电流为22mA;通电1min产生的热量是290.4J.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20.把一块平面镜放在白纸上,让手电筒的光正对着平面镜照射,如图所示,从侧面看,平面镜(选填“平面镜”或“白纸”)表面比较暗,光线在白纸表面发生了漫反射.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