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物理 > 题目详情
5.小雨同学在“探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其两端电压的关系”时,将记录的实验数据通过整理作出了如图所示的图象,根据图象可知将甲、乙两导体(  )
A.并联时,通过甲、乙的电流比为2:1
B.并联在3V的电源上,总电流为0.6A
C.串联在3V的电源上,加在乙导体两端的电压为1.5V
D.串联在3V的电源上,甲乙的电功率之比是2﹕1

分析 (1)由I-U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时,电流与电压成正比即电阻的阻值不变,由图象读出任意一组电流和电压值,根据欧姆定律求出甲乙导体的电阻;
(2)甲、乙两导体并联时它们两端的电压相等,根据欧姆定律可知两者的电流之比,并联在3V的电源上时,先求出通过两导体的电流,再根据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求出总电流;
(3)甲、乙两导体串联在3V的电源上时,根据电阻的串联和欧姆定律求出电路中的电流,再根据欧姆定律求出乙两端的电压,根据串联电路的电流特点和P=I2R求出两者功率之比.

解答 解:
(1)由I-U图象可知,甲、乙两导体的电阻不变,且U=U=3V时,I=0.3A,I=0.6A,
由I=$\frac{U}{R}$可得,两电阻的阻值:
R=$\frac{{U}_{甲}}{{I}_{甲}}$=$\frac{3V}{0.3A}$=10Ω,R=$\frac{{U}_{乙}}{{I}_{乙}}$=$\frac{3V}{0.6A}$=5Ω;
(2)并联时,
因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
所以,通过甲、乙的电流之比:
I:I=$\frac{{U}_{\;}}{{R}_{甲}}$:$\frac{{U}_{\;}}{{R}_{乙}}$=R:R=5Ω:10Ω=1:2,故A错误;
并联在3V的电源上,两导体电阻两端的电压均为3V,通过的电流I=0.3A,I=0.6A,
因并联电路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所以,干路电流I=I+I=0.3A+0.6A=0.9A,故B错误;
(3)甲、乙两导体串联在3V的电源上时,
因串联电路中总电阻等于各分电阻之和,
所以,电路中的电流:
I′=$\frac{U}{{R}_{甲}+{R}_{乙}}$=$\frac{3V}{10Ω+5Ω}$=0.2A,
加在乙导体两端的电压:
U′=I′R=0.2A×5Ω=1V,故C错误;
甲乙的电功率之比,
P:P=(I′)2R:=(I′)2R=R:R=10Ω:5Ω=2:1,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了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以及欧姆定律、电功率公式的灵活应用,能从图象中得出相关信息是解题的关键和突破点.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5.关于电源、电压、电阻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电压一定时,导体的电阻跟通过导体的电流成反比
B.在电阻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反比
C.在电流一定时,导体两端电压跟导体电阻成正比
D.通过导体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多选题

16.今年入春以来,我市各地低温干旱少雨,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影响.下面关于干旱少雨主要原因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大气中缺乏水蒸气B.大气中水蒸气太多
C.大气温度偏低D.大气温度偏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3.对概念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的比热容是4.2×103J/(kg•℃),表示1 kg的水温度升高(降低)1℃吸收(放出)4.2×103 J的热量
B.热量是指物体具有能量的多少
C.温度高的物体具有的内能一定多
D.热值大的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一定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20.如图1所示,所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物体的长度是3.50cm.用图2所示的温度计测温,它指示的温度是-6℃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0.刘明同学用图甲装置探究了“冰熔化”和“水沸腾”的实验;

(1)甲图是实验过程中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此时的温度为-2℃;
(2)刘明在实验过程中发现熔化过程持续了很长时间,其原因可能是放入的固体太多;
(3)解决问题后将两个实验连续完成,根据实验数据画出了如图乙所示的图象,由图象可知该物质是晶体(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4)如果当时气压是一个标准大气压,试管中的水能(选填 能/否)沸腾.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计算题

17.汽车以90km/h的速度运动了20分钟,又以72km/h的速度运动了10分钟,求汽车在这30分钟内的平均速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4.在探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时,同学们猜想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可能有ABCD
A.液体的温度                       B.液体的表面积
C.液体上方的空气流动速度   D.液体的种类.
(1)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取两只相同的烧杯,分别盛等量的酒精,把一杯放在阳光下,另一杯放在阴凉处,一段时间后观察比较两杯中酒精的多少.该同学设计这个实验的目的是为了验证猜想A(填“A”、“B”、“C”或“D”).
(2)该实验用到的主要研究方法是控制变量法.
(3)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猜想D.要求简要写出实验方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5.如图是小凯同学小组探究“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图.
(1)该实验的原理是v=$\frac{s}{t}$.[用公式表示]
(2)实验步骤如下:
①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测量出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s1
②用停表测量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1
③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部,测出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s2
④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2
(3)数据记录及分析论证:
实验次数路程s(m)运动时间t(s)平均速度v(m/s)
1s1=1.0t1=5v1=0.2
2s2=0.5t2=3v2=0.17
①计算两次运动的平均速度:v1=0.2m/s;v2=0.17m/s.
②造成小车两次运动的平均速度不一样的原因是第一组实验是全程的平均速度,第二组实验是前半段的平均速度,而小车做变速运动,所以两次平均速度不同.
③利用上述数据,小车在整段路程中,后半段的平均速度是0.25m/s.
(4)实验评估:
①斜面的一端用木块垫起,使它保持很小的坡度,其目的是减慢小车的下滑速度,减小测量时间所产生的误差.
②小旋利用同样的器材,按照同样的原理及步骤进行实验,但测得的数据却与小凯小组的不同,其原因可能是小旋实验时斜面的坡度与小凯的不同,即斜面倾角不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