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物理 > 题目详情
3.如图所示,把体积为300cm3、密度为0.8×103kg/m3的木块浸没在水中后放手,木块先上浮,最终漂浮于水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g=10N/kg,ρ=1.0×103kg/m3)(  )
A.木块漂浮时受到的浮力是3N
B.木块上浮过程中,露出水面前受到的浮力变小
C.木块浸没与木块漂浮时,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力一样大
D.如果把漂浮木块露出水面部分切去,余下部分仍将漂浮

分析 (1)木块漂浮,浮力等于重力,利用密度公式计算出木块的质量,然后利用重力公式计算重力;
(2)根据公式FgV可分析木块上浮过程中,露出水面前受到的浮力变化;
(3)根据p=ρgh,通过分析排开水的体积的变化得出水的深度的变化,进而得出压强的大小变化;
(4)根据物体的浮沉条件分析.

解答 解:A、根据ρ=$\frac{m}{V}$可知,木块的质量,m=ρV=0.8g/cm3×300cm3=240g=0.24kg,
木块的重力G=mg=0.24kg×10N/kg=2.4N.
木块漂浮,则浮力F=G=2.4N.故A错误;
B、木块上浮过程中,露出水面前,水的密度一定,排开水的体积不变,
根据公式FgV可知,所受浮力不变.故B错误;
C、木块浸没时排开水的体积大于木块漂浮时排开水的体积,
所以,木块浸没时水的深度大于木块漂浮时水的深度,
所以,根据p=ρgh可知,木块浸没时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大于木块漂浮时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
容器的底面积不变,
根据p=$\frac{F}{S}$可知,木块浸没时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力大于木块漂浮时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力.故C错误;
D、由题知,木块先上浮,最终漂浮于水面,所以木块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
如果把漂浮木块露出水面部分切去,木块的密度不变,仍然小于水的密度,
所以,余下部分仍将漂浮.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 此题考查浮力的大小计算、物体浮沉条件的应用、压强的大小比较,关键是浮力公式和液体压强公式的应用,题目难度适中,适合学生训练,属于中档题.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3.如图是“探究电流的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阻大小关系”的实验装置示意图.A、B两瓶煤油中都浸泡着一段金属丝,烧瓶A内的金属丝电阻较小,烧瓶B内的金属丝电阻较大.实验中应使两瓶中盛装的煤油质量相等(选填“相等”或“不相等”).当开关闭合后,B(选填“A”或“B”)瓶中温度计示数上升较快,仅使用图中的器材能(选填“能”或“不能”)探究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大小的关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4.有两个力,F1=10N,F2=3N.这两个力的最大合力是(  )
A.10NB.3NC.13ND.7N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1.形状相同的物块A、B.重都为20N,会放在水平的地面上.在推力F1作用下.B与A一起匀速前进,如图甲,已知F1=10N.则A物块受到地面的滑动摩擦力为10N.B物块对A物块的压力为20N;若将这两个物块平放在地面上,如图乙,在推力F2作用下一起匀速前进,则F1=F2(选填“<”“>”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8.如图所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2N.在一定范围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伸长就越长,弹簧测力计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8.下列各种现象中,物体运动状态不发生变化的是(  )
A.百米赛跑中正在进行冲刺的运动员B.小孩从滑梯上沿直线匀速下滑
C.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匀速转动D.踢出去的足球在草地上越滚越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5.力的示意图是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具体做法是: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计算题

12.如图所示,用力f1将重为G,底面积为s的物体a从斜面底端匀速拉到顶端,斜面对物体A的支持力为F2
(1)写出物体A对斜面的压强p的表达式;
(2)若G=20N,F1=15N,斜面高为3m,斜面长为6m,求拉力F1所做的功和斜面的机械效率(结果保留0.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3.把两个完全相同的小球分别放入盛满不同液体的甲、乙两个溢水杯中,静止时的状态如图所示.甲杯中溢出的液体质量是40g,乙杯中溢出的液体质量是50g,甲、乙两杯中液体的密度ρ<(>/=/<)ρ,小球的质量为50g,若甲杯中的液体是水,则小球的密度为1.25×103kg/m3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