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物理 > 题目详情
16.在做《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实验时,为了研究方便,每次挑选两根合适的电阻丝,测出通过它们的电流后进行比较,得出结论.①研究电阻与导体的材料有关,应选电阻丝C、F;②研究电阻与导体长度有关,应选电阻丝C和G;③研究电阻与横截面积的关系,应选电阻丝A和D.此实验运用的科学研究方法是控制变量法.
材料锰铜镍铬锰铜锰铜镍铬
电阻丝代号ABCDEFG
长度m1.00.51.51.01.21.50.5
横截面积mm23.20.81.20.81.21.21.2

分析 电阻的大小取决于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和材料,同时受温度的影响,据此利用控制变量法回答.

解答 解:
①为了研究电阻与导体材料的关系,应使材料的长度、横截面积相同,材料不同,选用的两根导线是C、F;
②为了研究电阻与导体长度的关系,应使导体的材料和横截面积相同,长度不同,选用的两根导线是C和G;
③为了研究电阻与横截面积的关系,应使材料和长度相同,横截面积不同,选用的两根导线是A和D.
电阻大小与材料的长度、材料、横截面积和温度有关,所以做“决定电阻大小因素”实验时,采用控制变量法.
故答案为:①C、F;②G;③D;控制变量法.

点评 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只与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温度四个因素有关,与电压无关,与电流也无关,通常情况下,导体的温度都是与室温相同,所以在不提温度时,认为温度是相同的.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6.小明用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如图):
(1)要使烛焰的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央,应将蜡烛向下调整,目的是像能够成在光屏的中心.
(2)烛焰放距凸透镜20cm处,移动光屏至某位置,在光屏上得到一个等大清晰的像,则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
(3)使烛焰向右移动2cm,此时应该将光屏向右(填“左”或“右”)移至另一位置,才能得到一个倒立、放大(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清晰实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7.如图所示,细试管底受到的压强为103帕,则这种液体的密度为1克/厘米3;若把试管竖直放置,则试管所受到液体的压强是2×103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4.螺丝是大家熟悉的一种动物,也是经常出现在饭桌上的味美价廉的一道菜,有一天小明在吃螺蛳的过程中,不能把里面的肉吸出来,请你帮他找出原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1.一建筑工人用如图所示的滑轮提升60Kg的泥桶,工人用250N的力在20s内将泥桶匀速提升3m,求:
(1)工人做的功是多少?功率为多大?
(2)这个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多少?(保留一位小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实验探究和推理都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比如科学猜想,往往是以一定的事实和已有知识为依据,通过推理而提出来的.
用放大镜观察素描炭笔的笔迹,观察到微小的颗粒;麦粒碾成面粉,面粉揉成面团…大量类似事实,为我们想象物质的结构模型提供了依据,终于认识到:物质是由大量分子构成的.向冷、热不同的清水中各滴一滴墨水,观察到墨水扩散的快慢不一样…大量类似现象使我们推想到: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1)物理学把“物体内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请你根据这个意思,结合所学知识,就“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提出合理猜想、给出推理性结论、说明推理依据(参照示例):
示例:物体内能的大小可能与物体的温度有关.推理性结论:一个物体的温度越高,内能越大.推理依据: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分子动能越大.
猜想:物体内能的大小还可能与物体的质量有关.推理性结论:温度相同时,质量越大,内能越大.推理依据:质量大的物体内分子数量多.
(2)由于推理性结论具有一定的事实和理论依据,所以在科学研究中,有时就运用它来初步解释相关问题--同学们也来尝试一下:

在如图中,a杯中水量较少,b、c、d的水量相同.根据问题(1)中所得的推理性结论,比较各杯中水的内能的大小:
①d杯中水的内能最大,因为质量大且温度高.
②a、b两杯中水的内能不好比较,因为a的质量小,温度高;b质量大,但温度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8.在探究“电阻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中,晓彤和小雪进行了类比猜想:
(1)晓彤的类比依据是:长度相同的水管,管子粗,阻力小.由此晓彤的猜想是电阻的大小可能跟横截面积(粗细)有关(或在材料、长度相同时横截面积越大,电阻越小).
(2)小雪猜想:导体越长,它的电阻可能越大.小雪猜想的类比依据是粗细相同的水管,管子越长,阻力越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5.小明和同学一起用硬纸板搭建了图示的轨道,测量小球运动的平均速度.
(1)为保证小球每次通过A点的速度相同,必须用同一小球从左边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静止释放.要使小球能够通过E点,释放小球的高度应大于水平段BD的高度.
(2)从A点开始计时,用电子秒表分别测量小球经过B、C、D、E各点的时间.整理实验数据并记录在表中.分析表中数据可知,vBC>vCD,这是因为小车在运动过程中受到摩擦力作用;小球在BD段运动的平均速度为0.74m/s(计算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路段距离s/cm运动时间t/s平均速度v/(m•s-1
AB50.000.451.11
BC50.000.600.83
CD50.000.750.67
DE100.000.931.08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6.为了节约能源、减少污染,某公司研制了一款四轮“一升汽车”(平均燃油消耗每100千米0.699升).如图所示,汽车总质量约为300kg,每条轮胎与地面的接触面积约为0.03m2,该车以72km/h的速度沿水平路面匀速直线行驶了0.5h,已知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受到的阻力约750N(g=10N/kg).求:汽车对水平地面的压强.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