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物理 > 题目详情

【题目】农业上需用密度为1.1×103kg/m3的盐水进行选种,现有某盐水样品的质量为650g,体积为500mL,此盐水样品的密度为_____g/cm3;为达到选种要求,应往样品加_____(选填_____kg

【答案】1.3 1

【解析】

(1)根据告诉的盐水的质量和体积,可以求得盐水的密度,然后与要求的密度进行比较,若大于要求的密度,则要加水,若小于要求的密度则加盐;

(2)设加入水的质量为m,可以结合水的密度,根据表示出加入的水的体积,加入水后的总体积等于原来盐水的体积与加入水的体积之和,由此可以表示出现在的总体积。

现在的总质量等于原来的质量与加入的水的质量之和,为了达到要求,现在的总质量与总体积的比值即现在液体的密度等于要求的密度;由此即可求得加入的水的密度。

已知

[1][2]盐水的密度

所以要加水。

[3]设加入水的质量为m,加入的水的体积为

加入水后的总体积:

现在的总质量:

为了达到要求,则

得,即:

解得: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一杯盐水因溶入不同质量的盐而密度不同,某同学自己用盐和水配制了一杯盐水,他利用天平和量筒测量这杯盐水的密度。

1)请画出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

______

2)他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放到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天平指针静止时的位置如图甲所示,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_________调,直到天平横梁平衡。

3)天平调好后,将装有适量盐水的烧杯放在天平的_______盘,天平再次平衡时,另一盘中砝码和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则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为________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小明先把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AB分别放在玻璃板的两侧,多次移动点燃的蜡烛A调整蜡烛B的位置,并进行测量、记录;接下来,他用一张白卡片验证了“平面镜成虚像”;最后,又用跳棋子代替蜡烛进行实验。请你解答下列问题:

1)选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_____,用跳棋子代替蜡烛的优点是_____

2)实验中,把蜡烛A向靠近玻璃板方向移动一段距离,发现蜡烛A的像的大小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在验证“平面镜成虚像”时,他的具体操作是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所示,闭合开关S,灯泡L1、L2都能正常发光,两只电表都有示数,工作一段时间后,灯泡L1突然熄灭,L2仍然正常发光,两只电表均无示数,则电路故障可能是

A. 电流表断路 B. L1断路 C. 电压表短路 D. L1短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小红用同一凸透镜先后观察书本上相同的字,看到图的两种情景,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甲、乙两图成像原理都是光的折射

B.甲图中成的是虚像,乙图中成的是实像

C.甲图中字到凸透镜的距离比乙图中字到凸透镜的距离小

D.甲图中的成像规律可应用于放大镜,乙图中的成像规律可应用于照相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图甲是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的实验装置。

(1)组装实验器材时,应该_____(选填“从上往下”或“从下往上”);实验中使用水浴法加热的好处是_____

(2)图乙是该物质加热时温度随时间变化关系的图象,分析可知,这是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的_____(选填“熔化”或“凝固”)图象;

(3)该物质的熔点是_____℃,第6min时该物质处于_____状态;

(4)探究结束后,继续对烧杯中的水加热至沸腾,图中能反映水沸腾时的现象是_____图(选填“丙”或“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甲所示,将质量相等的冰和蜡烛分别装在两个相同的试管中,放入装有水的烧杯中加热。绘制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中的实验装置,安装时应按照“由上到下”的顺序

B.图甲中采用水浴法加热的目的是使固体受热均匀

C.由图乙可知,A图线对应物质在熔化的过程中持续的时间为6min

D.由图乙可知,B图线对应的物质是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所示,MN为凸透镜的主光轴,AB为蜡烛,A′B′为蜡烛所成的像,请用作图法确定凸透镜及一个焦点F的位置,并将它们画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几个同学在只有电流表或电压表时,利用一个已知阻值的电阻R0设计了四个测未知电阻Rx的电路,其中不可行的是

A. B. C. D.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