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物理 > 题目详情
7.2016年1月,申城遭遇“最冷一周“,遭遇寒潮期间的最低温度约为(  )
A.-15℃B.-8℃C.-2℃D.2℃

分析 解答本题需要我们对上海奉贤所处的纬度位置和常年气温变化有所熟悉和了解.

解答 解:
上海市位于亚热带,纬度位置偏南,冬季气温不是太低,但2016年1月遭遇历史上“最冷一周“,最低气温在-8℃左右,故B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物体及环境温度的了解情况,告诉我们一定要对实际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做到熟知.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7.物体下落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呢?某校兴趣小组同学在教学楼上做了以下实验:先后让四个物体从同一高度释放,测量下落到同一水平面上所用的时间.经过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后,得到以下的数据:
实验序号1234
物 体小石块1小石块2羽毛球小石块1和羽毛球拴在一起
质 量(g)24526.530.5
下落时间(s)1.451.442.861.93
(1)他们分析上面的实验数据后认为,实验数据不支持“物体越重下落越快”的观点.
不支持依据1:小石块2比小石块1重,但下落的几乎一样快.
请你利用上面数据,说出另一种不支持的依据:小石块1和羽毛球拴在一起后比小石块重,但下落的比小石块1慢.
(2)他们发现,该实验数据支持“物体下落的快慢可能与物体的形状有关”的观点.实验结果之所以这样,是因为物体并非自由下落,因物体下落时还要受空气阻力的影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8.你也许会看到,在十字路口,一辆卡车、一辆小汽车和一辆摩托车并排停在白线的后面.绿灯一亮,三辆车同时起动,小汽车冲在最前面,摩托车其次,卡车最慢.
【猜想与假设】小明看到这一现象后,提出了猜想:“机动车起动的快慢可能与质量有关”.
请你提出一个猜想:机动车的起动快慢可能与牵引力大小有关.
【设计并进行实验】
如果直接用卡车、小汽车和摩托车做实验,有些物理量难测量.所以,小明和几个同学设计如图116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实验步骤如下,请你将未完成的部分填写完整.
①选取质量较小的砖块,称出小车和砖块的总质量m1
②把砖块放到小车上,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匀速拉动小车,并记下当拉力为F1时,2s后小车离起点的距离为s1
③保持质量不变,按步骤②重做一次,记下当拉力为F2时,2s后小车离起点的距离s2
④把小车上的砖块换成质量较大的砖块,并称出它们的总质量m2.再次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匀速拉动小车,记下当拉力为F1时,2s后小车离起点的距离s3;当拉力为F2时,2s后小车离起点的距离s4
【交流与评估】
①这个实验完成了怎样的转换呢:在静止的小车上放上质量较大的砖块,是用它当作卡车(填“卡车”“小汽车”或“摩托车”),用弹簧测力计拉动测出拉力用以替代牵引力,测出起动后2s内前进的距离,是为了比较起动快慢.
②请你对上面的实验作出评估,找出实验中不容易操作的地方,并提出改进方法.上面实验难以控制拉力不变,在桌子边缘加一个定滑轮,通过定滑轮吊起重物相等的砖码,以保证拉力大小不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5.小明和小亮在学校的乒乓球台上玩弹玻璃球的游戏,一不小心玻璃球就会滚到台下,他们注意到,球的落地点时远时近.那么,玻璃球的落地点到球台的水平距离会和哪些因素有关呢?小明作出下列猜想:
同一玻璃球,h=0.2m
次序球台高度/m小球的落地点到球台的水平距离/m
10.50.63
21.00.89
31.51.09
猜想1:小球的落地点到球台的水平距离可能与小球的质量有关;
猜想2:小球的落地点到球台的水平距离可能与球台的高度有关;
猜想3:小球的落地点到球台的水平距离可能与小球的速度有关.
(1)小明想按图所示,用玻璃球、高度可调的桌子和斜面等完成实验,实验还需要的器材是刻度尺.
(2)在实验中,需要测量落地点O到球台的水平距离,请你运用学过的物理知识帮助他们确定这一距离的起点O的位置(写出具体的方法和原理).
方法:在桌子的边缘上让小球自由下落,
原理: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3)小明让不同质量的小球从斜面的同一高度滚下,测得小球的落地点到球台的水平距离均相同.这说明猜想1是错误(正确/错误)的.
(4)小明让同一玻璃球,从斜面的同一高度滚下,实验完成后得到如上表的数据,则可验证猜想2,可得到的结论是:小球的初速度一定时,球台的高度越高,小球的落地点到球台的水平距离越大.
(5)请设计一个简单实验,验证猜想3是否正确,简述你的实验方案.
简要做法:保持球台的高度不变,使同一小球从斜面的不同高度滚下,测量出小球的落地点到球台的水平距离.
如何判断:若小球的落地点到球台的水平距离不相等,则说明球的落地点到球台的水平距离与小球的速度有关;(若小球的落地点到球台的水平距离相等,则说明球的落地点到球台的水平距离与小球的速度无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2.某小组同学研究柱形物体浸入液体的过程中液体对容器底部压力的变化情况,他们将高H为0.15米、横截面积为S的 圆柱体挂在测力计下,并将其逐步浸入同一容器的液体中(液体不溢出),如图所示,记录其下表面到水面的距离h,计算出相邻两次实验中h的变化量△h,并测得容器底部受到液体的压力F,将数据记录在表一中.然后,他们变换液体重复实验,将数据记录在表二中.(已知:r1>r2
表一(液体密度为r1
实验
序号
h(米)F (牛)△h(米)△F(牛)
1020.00.011.0
20.0121.0
30.0222.00.022.0
40.0424.0
50.0525.00.033.0
60.0828.0
70.1535.00.010
80.1635.0
表二(液体密度为r2
实验
序号
h(米)F(牛)△h(米)△F(牛)
9020.00.010.8
100.0120.8
110.0221.60.021.6
120.0423.2
130.0524.00.032.4
140.0826.4
150.1532.00.020
160.1732.0
①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6或9~14中F与h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同一柱形物体浸入同种液体过程中,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随柱体浸入液体深度的增大而增大.
②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6和9~14中△F与△h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同一柱形物体浸入同种液体中,△h相同,液体密度越大,△F越大.     
③分析比较实验序号7、8或15、16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发现数据与上述的结论不相符合,简述数据与小红结论不符的原因柱体浸没在液体中.
④请进一步综合分析表一、表二的相关数据,并归纳得出结论.
(a)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6或9~14中△F和△h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在柱形物浸入同种液体的过程中,△F与△h成正比.
(b)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6和9~14中△F和△h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在柱形物浸入不同液体的过程中,△h相同时,不同的液体,△F不同.
该小组同学认为物体浸入液体的过程中容器底部受到液体压力的增加量△F除了与h和液体种类有关之外,可能还与物体自身的形状有关,为了验证自己的想法,需添加的器材为正方体乙.
器材:圆柱体甲    高   H=0.15米   横截面积 2S;
正方体乙    边长H=0.15米   横截面积 S;
圆柱体丙     高   H=0.2米   横截面积 S.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2.水的比热容为4.2×103J/(kg•℃),其物理意义为1kg水温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4.2×103J;工人在10min内把1t货物提高3m,工人做的功为30000J,功率为50W.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9.如图所示,边长为0.2m的均匀正方体甲和盛有水的底面积为9×10-2m2的薄壁圆柱形容器乙放在水平地面上,乙容器足够高.现将甲浸入水中(甲在水中沉底).
①若乙中水面最初高度为0.1m,求放入甲后水面最终高度;
②若乙中水面最初高度为0.15m,求放入甲后水面最终高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6.微风吹过,金属管风铃发出悦耳的声音.小明想探究管子发出声音的频率与长度、直径的关系.他选取了材料与管壁厚度都相同、长度和直径都不同的三根直管,将它们用细线悬挂,敲击后,测出各自发出声音的频率,数据如表:
编号长度/cm直径/cm频率/Hz
120.501.502131
231.002.001284
348.502.50656
(1)三根管中音调最高的是3号(填编号).
(2)根据表中数据,能否得出“管子发出声音的频率随长度、直径的增大都会减小”的结论?
请说明你的理由.答:不能(能/不能);理由:没有采用控制变量法.
(3)若让你选择器材探究管子发出的声音的频率随长度变化的关系,你应该怎么做?写出你的实验器材和实验方法:①用细线将较短的金属管系住悬挂在铁架台上,用橡皮锤敲击金属棒,观察金属管的振动频率及发出声音的音调;
②用同样的方法依次选用长度不同的金属管进行实验,观察金属管振动频率及发出声音的音调;
③比较三次实验中金属管振动的频率及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得出管子发出的声音的频率随长度变化的关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7.“人面桃花相映红”中桃花红的原因是桃花能反射(选填“吸收”或“反射”)红光;透过蓝色透明玻璃观察绿色物体,看到的物体呈黑色.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